[潛規則] 揭秘足壇腐敗潛規則:"開罰單的人"被"罰下"
◆非法獲取聯賽主辦權、轉播權或在采購環節腐敗等,已成為腐敗重災區。
◆足協人員向裁判“打招呼”、俱樂部買通裁判成為業內潛規則,嚴重影響足協公信力。
◆在足球領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污染下,整個行業生態也隨之惡化,部分國家隊球員缺乏斗志,榮譽感、使命感不強,敢打敢拼的精神不足。
自2022年11月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原主教練李鐵被查開始,包括中國足球協會原黨委副書記、主席陳戌源,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中國足球協會原黨委書記杜兆才等10余名中高層幹部相繼落馬。
從足協領導層到具體業務部門,從一線“碩鼠”到背後“老虎”……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發生在綠茵場內外每個角落,形成足球領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均表示,中國足壇新一輪的反腐風暴仍在持續進行中,這是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向行業延伸的一個縮影,也是對足壇亂象的一次“刮骨療毒”式治理。
足球領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表示:“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還有很多短板和不足亟待解決。體育各領域發展不均衡、不協調等老問題仍待破解,足球領域發生系統性、塌方式腐敗,三大球成績持續下滑,這些都與黨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足球作為三大球類運動之一,其易腐環節在體育領域當中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影響力遠超其他普通體育領域,其腐敗問題觸目驚心。”中國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教授施鵬鵬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足球領域職務犯罪最大的特點就是群體性腐敗,上下沆瀣一氣、相隱庇護,系統內部主要領導崗位和關鍵部門負責人窩案、串案特征明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肖中華認為,實際上,在足協相關單位、系統內部管理人員范圍內已呈現出“公開化”和“集體性”腐敗。
記者梳理足球腐敗案件發現,一些足協人員“靠足球吃足球”,將管理職權異化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其中,中國足協原黨委書記杜兆才、原主席陳戌源兩人均因腐敗問題被查處,可謂兩個“一把手”帶頭。2024年3月26日,因非法收受他人給予的錢款共計8103萬余元,陳戌源被法院以受賄罪一審判處無期徒刑。杜兆才涉嫌受賄案則由湖北省武漢市檢察院提起公訴,目前已開庭,尚未宣判。
除了“一把手”帶頭腐敗,班子成員也是“前腐後繼”。從公開案件看,近些年來,中國足協多名副主席被查處。2010年,中國足協原副主席謝亞龍等人因受賄被查處;接任的於洪臣因非法收受他人給予的財物共計2254萬余元,2024年3月被法院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三年;中國足協原副主席李毓毅則被檢察機關指控非法收受他人給予的錢款共計1200萬余元,目前已開庭,尚未宣判。
此外,中國足協職能部門,特別是“要害部門”成為腐敗重災區。比如,足協紀律委員會原主任王小平涉嫌嚴重違法被查,技術部原部長譚海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以及競賽部原部長黃松因涉嫌受賄罪被公訴等。
李鐵成為男足主教練的“保送”之路
“足球領域作為體育行業的重點領域,幹部任用、球員選拔等環節的腐敗問題較為突出。”北京科技大學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宋偉表示,比如任人唯親、裙帶關系,尤其因運動員、裁判員晉級選拔不透明等導致尋租現象嚴重。
最典型的要屬李鐵。2024年3月28日,湖北省鹹寧市中級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李鐵案。檢察機關指控:2019年至2021年,李鐵利用擔任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選拔隊主教練、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主教練職務上的便利或者職權、地位形成的便利條件,為相關單位和個人在球員入選國家隊、贏得比賽、簽約俱樂部等事項上提供幫助,非法收受他人給予的錢款共計5089萬余元。
李鐵通過金錢“保送”成為男足主教練的過程也被披露。在電視專題片《持續發力縱深推進》第四集《一體推進“三不腐”》中,李鐵稱:“我太想成為國家隊的主教練了,所以就想了很多辦法,找了很多人去請托。”2019年8月,武漢卓爾俱樂部及他本人向中國足協原主席陳戌源、足協原秘書長劉奕行賄300萬元。


分享: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