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 專訪長平:假如我可以回到"八九六四"
有時我也懷疑自己的人生的意義,我需要一個理由讓我告訴自己,這樣做是正確的。若幹年前,當我在《南方周末》工作的時候,我們真心的相信我們的寫的每一個字,我們采訪的每一個腳步都是一種力量。哪怕它非常非常微弱,還一點一點的推動中國的進步。但是今天的中國甚至整個世界都開啟了歷史的倒車,所以在大多數時候,這個理由就是要習慣在絕望中抗爭。我們抗爭不是因為一定會取得勝利,而是因為即便不能獲勝,抗爭仍然是有意義的。這就是六四給我的人生信條。
DW:過去30多年來,蠻多報道都有做過六四專題。老師作為一個記者、編輯、新聞主管、作為一個媒體人,有什麼印象最深刻,或是最有個人感觸的一個六四專題或者是報道嗎?
長平:2012年六四期間我們做了一個專題,當時由於香港政府拒絕給我工作簽證,我只能在德國做這份香港《陽光時務》雜志的主編。這是一種暴政之下的非正常現實,在政治高壓之下,六四二代的生存狀態更是存在各種扭曲,因此我們這個專題的題目就叫〈六四二代變形記〉。
在這組專題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對母女,母親是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播音員石冬青女士,她後來移居美國。她的女兒劉天舒當時是高二學生,她們給我們寫來了 《母女討論六四》一個對話。我記得我在讀他們的對話的時候忍不住痛哭流涕,不是因為對話的內容有多麼驚心動魄,而是因為它是非常平常的對話。在中國平常的、公開的、坦然的、深入地討論六四沒有可能,六四變成了暗語,變成了禁忌,所以我當時非常的感觸。
在這個專題的主編寄語,我還寫了一個我在美國加州開會的一個經歷。在那個會上我遇到了一位當時14歲的六四二代,那個女孩叫陳橋,她是一位長笛演奏者,也是六四參與者、人權活動家、長期反復坐牢的劉賢斌先生的女兒。
到了美國之後陳橋才明白,她之所以姓陳,而不是跟他父親姓劉,是媽媽想要盡量掩飾她和劉賢斌的關系,以減少社會對她的傷害。但是警察還是經常騷擾她們,她們仍然生活非常困難,所以她後來受到幫助到了美國。到了美國她心靈的傷害仍然非常巨大。
DW:這也是老師您自己很有共感的部分?會不會讓您也想到自己自身的情況?
長平:是的,很抱歉,因為看得出我很動情緒。我到現在為止很多個人的經歷都難以啟齒,都無法談出來,但是我知道我還不是承受最嚴重的傷害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是幸運的幸存者,還有很多人非常、非常痛苦,但是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可能只是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絕大多數六四經歷者,那是整整一代,但是他們是失語者、沉默者。後來,陳橋被迫不僅離開父親,也離開母親。
在中國從事人權活動,就意味著家人面臨危險,有些時候你必須二選其一。
DW:我們知道不管是在1989年那時候,香港比如說黃雀行動,或者是每年在維園過去其實都會有燭光晚會做紀念。它是一個保存六四作為集體記憶一個很重要的基地,可是當然現在情況有很大很劇烈的變化。對於老師來說,香港之於六四、之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長平:2009年我在香港維園參加六四紀念晚會,那是我第一次在維園參加六四紀念晚會。當時的主題叫薪火相傳,我看著20位20歲的年輕人代表香港的六四二代,進行薪火相傳的接棒儀式。
當天晚上的維園經歷讓我感到極度的震驚,我作為六四參與者,對這些活動場面我都反復想像過,一點也不陌生,但是我到了現場,仍然感到非常震驚。首先我有一種巨大的荒謬感,它起碼是在公開紀念和討論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那種正常在中國大陸消失了,那段歷史在中國大陸消失了,而且我們慢慢在適應這種消失。如果站在中國大陸人的角度看當時的那個場面,你會覺得有種很強的超現實感。
當天我決定罷工一天,在那個時候我做很多媒體工作,寫很多稿子。那天我什麼文章都沒寫,但是接下來幾天我也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不是我要繼續罷工,而是我根本就失語了,我什麼都寫不出來。那天晚上我看著 十多萬人同時舉起手來 高喊“追究屠城責任”、“建設民主中國”等口號,我也舉起手來,一開始卻發不出聲音。為什麼?
整整二十年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我沒有上街喊過口號高聲要求政治權利,不僅僅讓我覺得陌生,而且讓我感覺到恐懼,即使是在香港。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幾乎失去了這種功能,所以我後來意識到我們需要找回這種聲音、找回這種功能。 這種發聲的功能我們必須要經常練習, 這就是維園燭光晚會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非常悲哀的是現在香港人也失去了練習發聲的機會。
DW:您會跟自己的家人、下一代去聊六四嗎?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DW:過去30多年來,蠻多報道都有做過六四專題。老師作為一個記者、編輯、新聞主管、作為一個媒體人,有什麼印象最深刻,或是最有個人感觸的一個六四專題或者是報道嗎?
長平:2012年六四期間我們做了一個專題,當時由於香港政府拒絕給我工作簽證,我只能在德國做這份香港《陽光時務》雜志的主編。這是一種暴政之下的非正常現實,在政治高壓之下,六四二代的生存狀態更是存在各種扭曲,因此我們這個專題的題目就叫〈六四二代變形記〉。
在這組專題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對母女,母親是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播音員石冬青女士,她後來移居美國。她的女兒劉天舒當時是高二學生,她們給我們寫來了 《母女討論六四》一個對話。我記得我在讀他們的對話的時候忍不住痛哭流涕,不是因為對話的內容有多麼驚心動魄,而是因為它是非常平常的對話。在中國平常的、公開的、坦然的、深入地討論六四沒有可能,六四變成了暗語,變成了禁忌,所以我當時非常的感觸。
在這個專題的主編寄語,我還寫了一個我在美國加州開會的一個經歷。在那個會上我遇到了一位當時14歲的六四二代,那個女孩叫陳橋,她是一位長笛演奏者,也是六四參與者、人權活動家、長期反復坐牢的劉賢斌先生的女兒。
到了美國之後陳橋才明白,她之所以姓陳,而不是跟他父親姓劉,是媽媽想要盡量掩飾她和劉賢斌的關系,以減少社會對她的傷害。但是警察還是經常騷擾她們,她們仍然生活非常困難,所以她後來受到幫助到了美國。到了美國她心靈的傷害仍然非常巨大。
DW:這也是老師您自己很有共感的部分?會不會讓您也想到自己自身的情況?
長平:是的,很抱歉,因為看得出我很動情緒。我到現在為止很多個人的經歷都難以啟齒,都無法談出來,但是我知道我還不是承受最嚴重的傷害的人,在某種程度上我甚至是幸運的幸存者,還有很多人非常、非常痛苦,但是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可能只是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絕大多數六四經歷者,那是整整一代,但是他們是失語者、沉默者。後來,陳橋被迫不僅離開父親,也離開母親。
在中國從事人權活動,就意味著家人面臨危險,有些時候你必須二選其一。
DW:我們知道不管是在1989年那時候,香港比如說黃雀行動,或者是每年在維園過去其實都會有燭光晚會做紀念。它是一個保存六四作為集體記憶一個很重要的基地,可是當然現在情況有很大很劇烈的變化。對於老師來說,香港之於六四、之於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長平:2009年我在香港維園參加六四紀念晚會,那是我第一次在維園參加六四紀念晚會。當時的主題叫薪火相傳,我看著20位20歲的年輕人代表香港的六四二代,進行薪火相傳的接棒儀式。
當天晚上的維園經歷讓我感到極度的震驚,我作為六四參與者,對這些活動場面我都反復想像過,一點也不陌生,但是我到了現場,仍然感到非常震驚。首先我有一種巨大的荒謬感,它起碼是在公開紀念和討論一件過去發生的事情,但是那種正常在中國大陸消失了,那段歷史在中國大陸消失了,而且我們慢慢在適應這種消失。如果站在中國大陸人的角度看當時的那個場面,你會覺得有種很強的超現實感。
當天我決定罷工一天,在那個時候我做很多媒體工作,寫很多稿子。那天我什麼文章都沒寫,但是接下來幾天我也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不是我要繼續罷工,而是我根本就失語了,我什麼都寫不出來。那天晚上我看著 十多萬人同時舉起手來 高喊“追究屠城責任”、“建設民主中國”等口號,我也舉起手來,一開始卻發不出聲音。為什麼?
整整二十年和絕大多數中國人一樣,我沒有上街喊過口號高聲要求政治權利,不僅僅讓我覺得陌生,而且讓我感覺到恐懼,即使是在香港。更重要的是,我發現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幾乎失去了這種功能,所以我後來意識到我們需要找回這種聲音、找回這種功能。 這種發聲的功能我們必須要經常練習, 這就是維園燭光晚會給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非常悲哀的是現在香港人也失去了練習發聲的機會。
DW:您會跟自己的家人、下一代去聊六四嗎?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中閱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