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董明珠的一場豪賭,10億投資可能血本無歸 | 溫哥華財稅中心


董明珠的一場豪賭,10億投資可能血本無歸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日,格力電器(000651.SZ)旗下的控股子公司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格力鈦")再次因股權凍結事件成為輿論焦點。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格力鈦持有的珠海廣通汽車有限公司18.06億元股權被廣東省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凍結,凍結期限從2025年6月4日至2028年6月3日,而申請人正是9年多以前斥資10億元入股的陽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而陽光保險此舉,也重新揭開了一個深埋九年的資本困局:這場涉及明星企業家董明珠、資本巨頭陽光保險以及眾多投資者的新能源豪賭,正迎來最後的清算時刻。

格力鈦困境

針對此次突然曝出的18億股權被凍結事件,6月16日,格力鈦在官方公眾號發布聲明,公開回應此次股權被凍結內情。

格力鈦在聲明中指出,此事件源於2015年12月,公司前身珠海銀隆原實控人魏銀倉未經董事會批准,盜用公章在與陽光人壽的增資補充協議上違規擔保。

格力鈦強調,將通過司法程序追究相關人員責任,並聲稱當前業務運營正常,股權凍結不會對生產經營產生重大影響。



格力鈦新能源公眾號

查詢公開信息可以看到,2024年至今,格力鈦名下已有十筆股權凍結記錄。而此次凍結資產的執行者——珠海中院,已是格力鈦股權凍結的“常客”。僅2025年上半年,珠海中院已對其實施4次股權凍結。而整個2024年,格力鈦股權凍結公告高達10筆。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格力鈦涉及17起法律糾紛,其中15起為買賣合同糾紛,近一年內僅 "買賣合同糾紛" 的開庭公告就達15則。

2025年6月10日,格力鈦與珠海廣通汽車還將作為共同被告,在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應訴一起買賣合同糾紛案件。

而股權頻繁被凍結背後,則凸顯格力鈦積重難返的財務危機。據格力電器2023年中報數據披露,截至2023年6月30日,格力鈦總負債高達247.86億元,當年上半年淨虧損19.05億元,資產負債率逼近100%,處於資不抵債的臨界點。





格力電器2023年中報

在近期舉行的格力電器2024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子公司格力鈦的問題再次被擺到桌面。面對投資者對“格力鈦目前的發展情況”的追問,格力電器管理層坦言,近年來,新能源行業景氣度顯著承壓,鋰電池產能擴張與需求增速放緩的矛盾持續加劇,國內市場明顯供過於求,原材料價格波動進一步加劇行業不確定性,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行業競爭異常激烈。格力收購前,格力鈦內部治理不完善、產能利用率低等原因,加重企業經營負擔。

在格力電器管理層看來,涵蓋新能源商用車、專用車、儲能及電池業務的格力鈦在鈦酸鋰領域具備技術優勢。目前其研發的鈦酸鋰電池系列產品,主要應用於新能源汽車以及工商業園區、通訊基站、電網調頻、軌道交通、船舶岸電、家庭住宅等儲能領域。

針對投資者關心的格力鈦新能源汽車業務,格力電器董事會秘書章周虎表示,格力鈦新能源汽車已在北京天津、成都、南京、洛陽、西安、武漢、長沙、青島、杭州、哈爾濱、海口、珠海等全國240多個城市運營。通過調整生產線和優化訂單結構,格力鈦已逐步提升產品交付速度和回款效率,有效改善運營效率。

截至目前,格力電器管理層對格力鈦構建出的理想的發展規劃為:格力鈦將通過精准定位、技術深耕與資源整合,增強細分市場的競爭力。一方面,優化產線布局,聚焦優勢業務,加快推動產品迭代,向高毛利、高需求的儲能及特種車輛賽道傾斜;另一方面,通過持續降本增效、定期評估業務風險、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等,完善內控制度,改善經營結果。

不過在行業人士看來,格力鈦新能源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技術路線的短板。雖然鈦酸鋰電池具有循環壽命長(可達3萬次)、快充性能好(6-15分鍾充滿)等優勢,但其成本更高,且能量密度僅為90-110Wh/kg,遠低於磷酸鐵鋰的160-200Wh/kg,更低於三元鋰的200-300Wh/kg,導致搭載同體積電池時,格力鈦車型續航比市場其他競品少30%-40%。

董明珠的一場“豪賭”

格力鈦眼下遭遇的困境並非一日之寒。

自2016年格力電器試圖收購珠海銀隆起,這場由董明珠主導的新能源賭局就埋下了難以預料的波折。沖擊上市失敗後疊加技術路線、內部治理等問題,最終在2025年迎來集中爆發。

時間撥回新能源產業的狂飆年代。2009年,魏銀倉創立珠海銀隆新能源,開始押注鈦酸鋰電池技術。憑借收購美國奧鈦獲得的專利,銀隆快速布局新能源整車制造,尤其是2011年獲得2.16億元投資後,銀隆先後收購珠海廣通、石家莊中博和合肥星凱龍等汽車企業,進入電動汽車市場。

到了2015年前後,新能源政策東風勁吹,技術路線百家爭鳴,主打鈦酸鋰路線的珠海銀隆一時風光無兩:2015年淨利潤飆升至4.16億元,凶猛的增長勢頭引來各路資本的競逐。

公開資料顯示,珠海銀隆於2015年6月,2016年2月進行了兩輪融資。期間中信證券聯手華融資產、東方資產、陽光保險、三峽資本、北京公交等20家企業共同向銀隆注資數十億人民幣,成為其主要股東。

陽光人壽正是在2015年12月豪擲10億元,以每股7.81元認購銀隆1.28億增資額,成為第二大股東。

而真正將珠海銀隆推向聚光燈下的,是格力電器掌門人董明珠的全力押注。

自2012年提出5年實現2000億的目標後,董明珠就開始對格力進行了多元化布局,而珠海銀隆被視為格力電器轉型的“第二增長曲線”。當時有業內分析認為,格力收購珠海銀隆後,有望打通從創能、儲能到家電能源管理等整個系統。

2016年8月,格力電器拋出130億元收購銀隆100%股權的計劃。然而在當年的股東大會上,這項並購計劃遇到了中小股東的激烈反對。


很多投資者想不明白,格力空調賣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跨界造車?在他們看來,這項並購是拿全體股東的錢去填一個未知的坑。

由於中小股東的反對以及此事件在資本市場上引起的廣泛爭議,經過調整後的交易方案未能獲得珠海銀隆股東會的審議通過。同年11月,格力電器無奈公告:收購終止。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公司關於終止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暨公司股票復牌公告

但格力電器收購計劃終止,並沒有阻擋住董明珠。

2016年12月15日,在中國制造高峰論壇上,董明珠攜手大連萬達、中集集團、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企業與珠海銀隆簽署增資協議,共同增資30億,獲得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

在人民大會堂的簽約儀式上,董明珠宣稱:“我今天願意拿所有的資產投入到銀隆中去”。

在談到為何入股珠海銀隆時,萬達董事長王健林道出了自己的投資邏輯:“一是萬達與格力緊密合作,二是信任董明珠。”在王健林看來,珠海銀隆前途“不在新能源汽車,更多是在儲能上”。




2016中國制造高峰論壇,圖:澎湃新聞

出席簽約儀式的中集集團高管,則直言看重銀隆在鈦酸鋰和新能源汽車、儲能領域的研發及生產能力。

而董明珠的資本棋局並未停止。2017年她連續兩次增資銀隆,甚至不惜舉債,公開表示:“為了投資銀隆已壓上了全部身家”。

2021年8月31日,格力電器通過參與司法拍賣公開競拍方式競得格力鈦新能源30.47%的股權;同時,董明珠將其持有的格力鈦新能源股份對應的表決權17.46%委托公司行使,格力電器合計持有格力鈦新能源47.93%的表決權,成為格力鈦新能源第一大股東。



格力電器2023年中報

2021年11月,“格力鈦新能源”公眾號正式宣布,自2021年11月9日起,銀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更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陽光保險深陷10億泥淖

當年陽光保險出手10億元押注珠海銀隆,看中的正是新能源賽道的前景。彼時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尚未明晰,珠海銀隆的鈦酸鋰路徑被包裝成顛覆性創新。

但資本盛宴之下,鈦酸鋰技術路線前景卻日漸黯淡。盡管鈦酸鋰電池具備安全、耐低溫、快充等優勢,但能量密度僅為磷酸鐵鋰電池的一半,成本卻是其2-3倍。隨著磷酸鐵鋰與三元鋰電池技術的成熟與成本下降,銀隆的核心技術護城河逐漸崩塌。

在一眾大佬入股後,珠海銀隆的業績並沒有出現高速增長,反而掉頭向下。2017年,珠海銀隆的營收87.5億,不及目標的三分之一,淨利潤則從上一年的8.36億元縮水到了2.68億。其新能源客車業務也與第一梯隊相差甚遠。

公開數據顯示,到2022年末,珠海銀隆虧損19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近30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99%。



為了保全自己的投資利益,陽光保險與銀隆簽署的增資協議中,包含了嚴苛的“業績對賭”條款——而這正是近日格力鈦18億股權被凍結的導火索。

實際上陽光保險早在2021年就開始啟動了維權程序。格力電器在2021年度報告中對相關債務糾紛進行了披露,公告稱,2015年12月陽光保險與格力鈦新能源及原大股東珠海銀隆集團、實控人魏銀倉簽訂增資協議及補充協議,約定陽光保險向格力鈦新能源增資10億元,並約定了“業績對賭”。後因業績未達標,陽光保險在深圳國際仲裁院提起仲裁,要求格力鈦新能源及銀隆集團、魏銀倉進行業績補償,具體訴求為本金10億元及利息1.5億余元,共計11.5億余元。根據增資協議及補充協議的約定,在業績未達到約定標准的情況下,銀隆集團和魏銀倉承擔業績補償的直接責任,格力鈦新能源承擔債務間接責任。本案經過兩次開庭及多次書面意見交換後,案件目前處於等待仲裁庭調查取證及裁決階段,格力鈦需要承擔的訴訟金額尚無法估計。

格力電器同時披露稱,與陽光保險存在類似“業績對賭”增資協議涉及股東共計7名(不含陽光保險),投資本金11.10億元。

而針對此次陽光保險申請凍結格力鈦18億股權的法律措施,格力鈦在聲明中將責任推卸了出去,稱系原實控人魏銀倉盜用公章違規擔保,協議本身無效。若這一主張成立,陽光保險的維權之路將難上加難。公開消息顯示,魏銀倉早已身處海外,對質追償近乎無望。

對陽光保險而言,10億投資可能血本無歸。即使擔保有效,面對總負債近250億、持續巨虧的格力鈦,追償也如大海撈針。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格力電器自身對格力鈦的28.44億出資已全額計提減值准備。

截至發稿前,陽光保險對與格力鈦的糾紛還沒有進行公開說明,而對於外界關注的能否挽回10億元投資損失,陽光保險也沒有進行公開回應。

格力鈦18億股權凍結,猶如一枚投入資本市場的炸彈,引爆了這個長達九年的新能源投資困局。陽光保險凍結格力鈦資產試圖挽回10億投資,卻反被卷入違規擔保的羅生門;董明珠當年力排眾議、壓上全部身家的豪賭,如今深陷250億債務泥潭;而魏銀倉遺留的“公章疑雲”,更讓這場資本殘局撲朔迷離。

技術存在短板、資本盲目追捧、治理混亂失控——珠海銀隆的困境幾乎是新能源狂飆時代的一個病理切片。隨著磷酸鐵鋰與三元鋰電池統治市場,押注鈦酸鋰的技術豪賭已沒有聲量;而層層累積的“明股實債”資本游戲,最終在巨額負債與法律糾紛中迎來對決與清算。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當前評論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