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八卦] 袁姍姍哀牢山"上班記":當明星特權遇上螞蟥
演員袁姍姍在微博曬出一組"我在哀牢山上班"的照片,配文輕松得仿佛只是去樓下咖啡廳打卡,卻不知這句話點燃了一場關於明星特權、生態保護與公共資源分配的全民大討論。
翻開通稿,這是一部標准的正能量劇本。袁姍姍頂著"哀牢山·迷境"劇組的黑色T恤,在雲霧繚繞的原始森林中擺出各種"上班"pose,仿佛她真的在自然保護區領工資打卡。當網友提醒"小心蛇蟲鼠咬"時,她輕描淡寫地回復:"有螞蟥爬我小腿",還不忘補充"雲南不熱,穿了三層褲子"——這防御工事堪比中世紀鎧甲,讓人不禁想問:這是拍戲還是參加野外生存真人秀?

當地文旅局的回應堪稱公關范文:拍攝在"已開發區域"進行,危險地帶都有標識,安全第一。旅游公司更是貼心表示"免費提供場地",並嚴格禁止外人進入。多麼完美的閉環——明星獲得曝光,景區蹭到流量,雙方各取所需。甚至有報道稱贊這是"生態與影視的創新結合",仿佛袁姍姍腿上的螞蟥咬痕不是傷口,而是"演員的勳章"。
但互聯網時代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網友的"列文虎克之眼"就發現了這場"上班"背後的貓膩。有人扒出去年同一地點還掛著"禁止入內"的牌子,質疑所謂"已開發區域"的說辭;更有人發現旅游公司與制片方存在商業合作,所謂"免費提供場地"不過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戲。普通游客進山需要層層審批,明星團隊卻能"快速通關",難怪網友諷刺這是"綠色通道只認流量"。

這場鬧劇最精彩的莫過於它的荒誕對比。袁姍姍穿三層褲子防螞蟥,文旅局卻只穿一層"合規"外衣防輿論;劇組聲稱"不砍一棵樹、不扔一片垃圾",卻無人解釋為何商業拍攝可以擠占公共旅游資源;自媒體歡呼"家鄉上電視",原住民卻抱怨"拍攝封路,采茶都沒法去"。這種選擇性環保,堪比在禁止吸煙的標志下吞雲吐霧——規則只約束普通人,明星自帶豁免光環。
更可笑的是環保標准的多重人格。網友撿垃圾被贊"正能量",明星團隊破壞生態卻稱"藝術需要";自然保護區本應是最嚴格的生態紅線,現在卻成了資本游戲的片場。當自然遺產淪為流量經濟的背景板,我們不得不問:是誰給了他們這樣的權力?是盲目追逐明星效應的文旅部門,還是那個默許"特權合理化"的社會氛圍?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在這個全民娛樂至死的年代,明星的一舉一動都能掀起輿論風暴——尤其是當這位明星聲稱自己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上班"的時候。7月21日,翻開通稿,這是一部標准的正能量劇本。袁姍姍頂著"哀牢山·迷境"劇組的黑色T恤,在雲霧繚繞的原始森林中擺出各種"上班"pose,仿佛她真的在自然保護區領工資打卡。當網友提醒"小心蛇蟲鼠咬"時,她輕描淡寫地回復:"有螞蟥爬我小腿",還不忘補充"雲南不熱,穿了三層褲子"——這防御工事堪比中世紀鎧甲,讓人不禁想問:這是拍戲還是參加野外生存真人秀?

當地文旅局的回應堪稱公關范文:拍攝在"已開發區域"進行,危險地帶都有標識,安全第一。旅游公司更是貼心表示"免費提供場地",並嚴格禁止外人進入。多麼完美的閉環——明星獲得曝光,景區蹭到流量,雙方各取所需。甚至有報道稱贊這是"生態與影視的創新結合",仿佛袁姍姍腿上的螞蟥咬痕不是傷口,而是"演員的勳章"。
但互聯網時代沒有不透風的牆。很快,網友的"列文虎克之眼"就發現了這場"上班"背後的貓膩。有人扒出去年同一地點還掛著"禁止入內"的牌子,質疑所謂"已開發區域"的說辭;更有人發現旅游公司與制片方存在商業合作,所謂"免費提供場地"不過是左手倒右手的把戲。普通游客進山需要層層審批,明星團隊卻能"快速通關",難怪網友諷刺這是"綠色通道只認流量"。

這場鬧劇最精彩的莫過於它的荒誕對比。袁姍姍穿三層褲子防螞蟥,文旅局卻只穿一層"合規"外衣防輿論;劇組聲稱"不砍一棵樹、不扔一片垃圾",卻無人解釋為何商業拍攝可以擠占公共旅游資源;自媒體歡呼"家鄉上電視",原住民卻抱怨"拍攝封路,采茶都沒法去"。這種選擇性環保,堪比在禁止吸煙的標志下吞雲吐霧——規則只約束普通人,明星自帶豁免光環。
更可笑的是環保標准的多重人格。網友撿垃圾被贊"正能量",明星團隊破壞生態卻稱"藝術需要";自然保護區本應是最嚴格的生態紅線,現在卻成了資本游戲的片場。當自然遺產淪為流量經濟的背景板,我們不得不問:是誰給了他們這樣的權力?是盲目追逐明星效應的文旅部門,還是那個默許"特權合理化"的社會氛圍?



分享: |
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