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抗旱抢回来的玉米,倒在秋雨连绵的地里 | 温哥华财税中心


抗旱抢回来的玉米,倒在秋雨连绵的地里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张梅终于等来了一个晴天。玉米地里,收割机轰隆作响,她弯腰捡起一个玉米棒子——个头小了些,但颗粒金黄,揣进兜里,另一只手拿着空的化肥袋。

她从地头走来,穿着咖色的厚夹克,“现在都霜降了,麦还没种上呢,玉米还没收,往年晚麦都种上了,现在只能等着。”她对《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说,并拨开手里刚捡的这棒玉米,“芯已经霉了,往年的玉米可比这大多了。”


家在河南周口的张梅种了50亩玉米。几个月前,为了抗旱,她曾与丈夫没日没夜地到玉米地里浇水,“浇完这头浇那头,很多人晚上都搁地里不回家。”从大旱中救活的玉米,到了秋收时,却被连日的阴雨淹了。玉米泡在地里,机器进不去,只能人工收。不少农民走进地里,用盆、桶,甚至船,在阴雨中抢收玉米。

河南省气象台的监测显示,2025年9月1日至10月中旬,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同期之最。这场雨的波及范围极广,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均不同程度受灾。



▲2025年10月26日,河南周口,张梅在还未收割的玉米地里 图/本刊记者 刘璐明


收割机在地里转了三圈,又开走了,“不敢收,里面都是水,俺就是打圈收一下。”张梅又去掰下来几棒玉米,有的发芽,有的发霉。

极端天气的背后是对农业体系的考验。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钱龙告诉《南方人物周刊》,这次多年难遇的秋雨既是自然事件,也是一场系统性压力测试,暴露出农业基础设施和应急体系的不足,提醒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农业体系的基础能力和适应能力。




???????

从大旱中抢回来的玉米泡在阴雨里

在张梅的印象中,这场阴雨持续了一个半月多,晴了几天之后,又开始下雨,路上晾晒的玉米只能淋在雨中,“捂起来发芽更快。”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