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 中美5型大火箭冲刺年底发射,谁能成为世界第二?
朱雀三号引起了马斯克的强烈关注。图片来源:蓝箭航天
群雄逐鹿
相比美国主要押注“新格伦”,除了朱雀三号之外,中国还有另外三型大火箭冲刺年关,凸显出“国家队+民营”的合力格局。
力箭二号由中科院商业航天公司研制,计划于2025年9月在海南商业港首飞,搭载新一代货运飞船“轻舟”原型,为天宫空间站补给。“轻舟”由微小卫星创新院研发,单舱设计、27立方米货舱、2吨载重,支持快速补给,这将是商业公司首次参与空间站的低成本运输。力箭二号首飞仍为一次性使用,但目标在2028年实现第一级回收,意义在于降低天舟运输成本,并与卫星互联网形成联动。

力箭二号后面还有大家伙,尤其是力箭三号,很像马斯克的星舰。图片来源:中科宇航
天龙三号来自北京天兵科技,被称作“猎鹰9中国版”。火箭高72米、直径3.8米,低轨运力18吨。2024年因静态点火意外“飞行”而备受关注,2025年9月终于完成35秒全推力测试,九台天火-12发动机总推力超过1100吨。首飞预计在2025年7—8月,从文昌商业发射场起飞,将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天龙三号首飞不会回收,但设计上支持10次复用,目标在2026年实现年发射12次,直面朱雀三号的竞争。
长征十二复用型可能包括至少甲乙两型。长征十二甲来自于国家队和民商队的联手,直径3.8米,一级配备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可回收能力。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一份PPT资料显示,长征十二乙火箭直径达4.37米,高度为72米。在回收模式下,其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2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则提升至15吨。
可以说,从“轻舟”补给的力箭二号,到对标猎鹰的天兵三号,再到承载国家复用路线的长征十二A,中国商业火箭正在形成多条技术脉络,彼此竞争又互相支撑,共同推动商业航天走向成熟。
以下表格对比五款火箭关键参数,数据基于公开来源,不保证权威性,仅供参考:

这只是一个开始
谁能率先造出第二型可复用火箭?哪家公司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复用的团队?这或许非常重要,也可能并非决定性。毕竟,商业航天是一场长期事业,除了敢于争先,更考验的是商业模式的持久力与经营技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已经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美国眼下只有一型复用火箭在服役,而中国在2025年底前就将有四型大火箭集中首飞。这只是一个开始。
无论是力箭二号首飞便直指空间站补给,用“轻舟”飞船挑战低成本运输;还是国家队的长征十二号甲采用民营团队的“龙云”发动机,都在说明同一个事实:中国航天在顶层设计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纳民营力量,展开更深远的战略布局。在中美竞相进入复用火箭时代的节点,这种“国家队+民商队”的组合,或许正是中国能在未来十年持续追赶甚至反超的关键。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群雄逐鹿
相比美国主要押注“新格伦”,除了朱雀三号之外,中国还有另外三型大火箭冲刺年关,凸显出“国家队+民营”的合力格局。
力箭二号由中科院商业航天公司研制,计划于2025年9月在海南商业港首飞,搭载新一代货运飞船“轻舟”原型,为天宫空间站补给。“轻舟”由微小卫星创新院研发,单舱设计、27立方米货舱、2吨载重,支持快速补给,这将是商业公司首次参与空间站的低成本运输。力箭二号首飞仍为一次性使用,但目标在2028年实现第一级回收,意义在于降低天舟运输成本,并与卫星互联网形成联动。

力箭二号后面还有大家伙,尤其是力箭三号,很像马斯克的星舰。图片来源:中科宇航
天龙三号来自北京天兵科技,被称作“猎鹰9中国版”。火箭高72米、直径3.8米,低轨运力18吨。2024年因静态点火意外“飞行”而备受关注,2025年9月终于完成35秒全推力测试,九台天火-12发动机总推力超过1100吨。首飞预计在2025年7—8月,从文昌商业发射场起飞,将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天龙三号首飞不会回收,但设计上支持10次复用,目标在2026年实现年发射12次,直面朱雀三号的竞争。
长征十二复用型可能包括至少甲乙两型。长征十二甲来自于国家队和民商队的联手,直径3.8米,一级配备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的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具备可回收能力。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一份PPT资料显示,长征十二乙火箭直径达4.37米,高度为72米。在回收模式下,其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2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则提升至15吨。
可以说,从“轻舟”补给的力箭二号,到对标猎鹰的天兵三号,再到承载国家复用路线的长征十二A,中国商业火箭正在形成多条技术脉络,彼此竞争又互相支撑,共同推动商业航天走向成熟。
以下表格对比五款火箭关键参数,数据基于公开来源,不保证权威性,仅供参考:

这只是一个开始
谁能率先造出第二型可复用火箭?哪家公司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复用的团队?这或许非常重要,也可能并非决定性。毕竟,商业航天是一场长期事业,除了敢于争先,更考验的是商业模式的持久力与经营技巧。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工业大国,已经展现出强劲的追赶势头。美国眼下只有一型复用火箭在服役,而中国在2025年底前就将有四型大火箭集中首飞。这只是一个开始。
无论是力箭二号首飞便直指空间站补给,用“轻舟”飞船挑战低成本运输;还是国家队的长征十二号甲采用民营团队的“龙云”发动机,都在说明同一个事实:中国航天在顶层设计上,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吸纳民营力量,展开更深远的战略布局。在中美竞相进入复用火箭时代的节点,这种“国家队+民商队”的组合,或许正是中国能在未来十年持续追赶甚至反超的关键。
| 分享: |
| 注: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