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基金经理Peter Lynch的投资智慧 | 温哥华财税中心


[基金] 基金经理Peter Lynch的投资智慧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Pete Lynch被称为最伟大的基金经理人。他的投资业绩,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基金经理可以超越。在他的管理之下,投资者的资金在13年间增长了28倍,年收益率达到29.2%。这个成绩有多好呢?可以比较一下另外两位投资大师:

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57年至2002年,1万元上升为2590万元;上升了2590倍;

索罗斯(George Soros):1969年至1995年,1万元上升为2150万元;上升了2150倍。


似乎都比Peter Lynch突出。实际上这是时间长短不同造成的错觉。如果换算成年度收益率,Peter Lynch的29.2%只是略微低於索洛斯的34.3%,而远高於巴非特的19.1%。

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Peter Lynch从小对股票感兴趣。念完MBA之后,25岁加入富达(Fidelity)基金,当了8年分析师。33岁时开始掌管Magellan Fund。Magellan基金当时名义上是国际增长基金,但实际上主要投资在美国。基金的规模只有区区200万美元。13年之后,Magellon基金的资金达100亿美元,投资者高达100万人,是美国最大的共同投资基金。

Peter Lynch工作量超人,从每天上午8点工作到晚上7点,週末也难得休息,自称只有刷牙的时候才有空。他每月打电话2000多次,一年旅行16万公里进行各地实地考察。Peter Lynch将基金资金分散於1400家公司。每天买进卖出5000万美元。

我们来谈论一下他的投资智慧。

# 时机并不重要

¨ 你一定会碰上坏年景。按照Peter Lynch的统计,95年中有53次跌幅超过10%的下滑下滑,也就是说,两年就会有一年碰上坏时机。幅度超过25%以上的严重下跌则达到15次。

¨ 长期来看,公司利润在增长。公司利润平均每年增长8%,也就是说,9年翻一翻,18年4倍,27年8倍。相应的,股价也会增长。

¨ 重要的是选股。真正重要的是选股。

# 保持灵活性

¨ 身边就是信息来源。

¨ 不偏执于某个行业或概念

¨ 增长股,再生股,特性股,周期股的结合

Peter Lynch无休止地寻找投资的机会。他认为多数人头脑不够灵活,思想不够开通,偏见太多,偏重某些行业,而忽视另一些行业。但是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里都有杰出的公司。Peter Lynch在逛街的时候随处留心新事物,以期发现新的投资主意。他看报纸时不但注意好资讯,而且特别注意坏消息,因为灾难性的坏消息往往带来异乎寻常的机会。Peter Lynch认为投资者如果对某个企业特别瞭解,特别喜欢,那麼在市场下跌时反而要多买进。当一家企业有新產品或者营业额比去年好,或某项投资对企业有利,他就购买这家企业的股票。


1994年,Peter Lynch发现强生公司的股价在一路下跌,但是翻看其财务报表,各项指标都相当不错,公司的利润增长已经持续了30多年,且公司过去对利润的预期也很少出现偏差。由於股价的下跌,技术派的投资者纷纷卖出股票。而Peter Lynch却发现,股价下跌的症结在於政府可能出台一项政策,这项政策可能会对公司產生影响,但实际上影响并不一定如想象中那麼大,於是他果断买进了该股票,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收益。

#简明的投资理由

每一次买入,都应该有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曾买过一支汽车旅馆股票,当时他在该旅馆中住宿,旅馆的优质服务吸引了他,后来该股票大涨。

#先投资,再调查

这与索罗斯的“先投资,在研究”,龙美尔的“先开火,再瞄准”异曲同工。参考20年的走势图。Peter Lynch喜欢积少成多,他感到每天做一做小决定的犯错机会,要比一下子做几个大决定的少。如果总的趋势对某一工业有利,他不会向巴菲特一样隻买最好的,也不会像索洛斯那样买进最好的和最差的,而是买一批能从中受益的公司股票;也许几家,也许十几家。他不一定做深入研究的调研,就买下股票,然后待这些股票升值时再筛选最佳的公司保留下来,把其餘的卖掉。 麦哲伦基金的多数公司只在投资组合体里停留一两个月,而整个投资组合里的公司一年至少翻检一次。在他投的1400家公司中,最大的100家企业占投资金的一半,其次的100家企业占17%。


#掌握不同公司的买卖点

喜欢内部买进的公司,喜欢小型公司,卖出基本面恶化的股票,卖出上升过分的股票。

为什么基金可能输给市场?

看起来,基金经理似乎光辉灿烂。但是,不要忘记,Peter Lynch是他们当中的No.1。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击败市场。根据各种不同的统计,大约60%到80%的基金经理无法取得与股市升幅相当的表现。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从数学上讲,这是必然的。胜者和败者的平均就是市场表现,加上交易成本、平均大约1.6%(美国)的管理成本,必然,有更多的基金经理或者平均綫之下;而在平均綫之上的基金经理的回报则十分良好。

经济理论中的有效市场理论则指出,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平均而言,没有人可以持之以恆地击败市场。从长期看,投入更多金钱与时间做研究的基金经理的业绩仍然是随机分佈的。因此,击败市场的,也就只是少数幸运的人。(这个议题过分复杂,不细谈)

而从实践的角度讲,一些基金经理无法击败市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

#许多基金设置了严格的规范,例如对某一个行业的最高投资比例不能超过多少,对某一家公司的最高比例不能超过多少,更重要的是,互惠基金不能放空,只能利用“谁是好公司”的信息,无法利用“谁是差公司”的信息。这些严格的规定,在降低风险的同时,限制了基金取得更高的回报。

# 许多基金经理受到庞大的职业压力,不得不跟随潮流,而很难独立于潮流之外。而投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正是独立于潮流之外。例如,在99年的加拿大基金经理当中,没有买入北电(NT)的,可以说绝无仅有。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北电(NT)如此炙手可热,如果一位基金经理敢于不买入北电(NT), 会冒极大的职业风险。做多北电(NT)失败,则大家都是失败者,基金经理不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如果不买入北电(NT),而北电(NT)又的确大幅上升,则基金的回报几乎一定会弱于大盘,这名基金经理的职业生涯也许会因此结束。如果基金是由经理委员会来管理,独立于潮流之外,就更加困难了。

开放式基金为準备投资者的赎回压力,一般都会保留一定的现金。现金比例越大,对业绩的拖累越厉害。同时,一些大型基金不容易发现足够多的投资对象,也较难快速实现自己的投资决策,都可能导致囘报率的降低。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