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名校毕业生在香港卖保险 好焦虑啊 | 温哥华财税中心


[香港] 名校毕业生在香港卖保险 好焦虑啊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16年10月,在香港排队投保的内地访客。图片来自网络

  我看到的“中产焦虑”

  做了保险经纪,我成了半个医生,财务助理,香港导游,医药顾问,甚至代购和留学咨询,经常凌晨收到各种咨询,“霍金淋巴癌能治吗?”、“能不能买到治疗癌症的进口药”,有时还要帮内地客户去药铺询问。


  也有客户会把网上“黑文”发给我。比如说香港保险甲状腺癌、直肠癌不算癌症。我会直接把之前的理赔报告发过去,用红线圈出“甲状腺”、“消化系统(食管、胃、胆囊、肝、胰、结肠及直肠)”。

  虽然也听过上千万甚至上亿保额大单,但我接触到的内地客户90%以上都是普通中产——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固定收入的工薪家庭。

  “香港保险”已不再只是和转移资产、大额投资人民币贬值等词语挂钩的富人游戏,也成了普通人抵御风险的一个选择。

  我也真切地感受到网上常说的“中产焦虑”。

  主动抵御风险,走在最前面的是金融从业者、医生和律师。一位福建同乡、武大校友是我早期的客户。

  这个1988年的“中年人”是典型的小中产:武大本科,北大读研,回福建小城最好的银行工作,收入中高,也重视投资理财

  2014 年-2015年的股市牛市中,他也曾有一天一两万收益的时候,以为财务自由近在咫尺,但转眼股市破灭,现金被套。银行不良贷款增多,工作业绩下滑。

  一个周末,他匆匆来港,帮自己和孩子各买了一份10万美元保额的重疾险,并帮孩子买了1万美元的储蓄险后就离去了。

  作为同学,他除了两个孩子,房贷车贷,还有每年五、六万元的保费要支付,想想压力也是蛮大的。

  从沟通到签单最快的是一位做留学移民的内地律师,整个流程走完只花了半个月时间。


  早上4点起床赶飞机,中午到港,下午把保险处理完,晚上离开。在讲解、投保到体检过程中,只要有空隙,律师就掏出电脑工作。

  他为自己购买了一份重疾险,和一份小额的专门针对癌症保险

  保单最多的是一个医生家庭。一对40岁夫妇,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在国外留学

  从他们手里接到一大袋保险单,有十几年前买的,有内地买的,也有香港买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七、八张保单,有储蓄型人寿险,重疾险,医疗险,还有每隔数年,追加的相应保单。


  针对重疾,一般建议的保额是年收入的3-5倍,那位医生直接提出:“可以翻倍吗?”

  医生告诉我,自己看过太多人一家被大病拖垮的悲剧,而社保和内地目前的商业医保让他没有安全感。内地这些年经常有“重病致贫”的新闻,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一场大病很可能就会消耗家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蓄,最后拖垮家庭,透支了未来。

  这种担忧在内地的年轻人群里也越来越明显。最近,我的客户里多了更多行业、也更年轻的人群,比如来自二线城市的80后工薪小夫妻,带着一岁多的孩子。还有一位来自国企的先生,特别谨慎,自己在网上了解了一年多资料,看到奇怪的文章,就会来问我,辨别真假。为了买保险,他们都是第一次来香港。

  很多人看我的朋友圈,以为我是个工作狂,这是对我的误解。其实我本身是性格内向的宅女。

  不工作的时候,我可以找一个地方宅一天,打游戏,或者看一天的漫画。我曾经跑遍香港的漫画书店,淘早期看过的漫画书,整套地买回来。我希望将来会有一面墙,甚至有一家自己的复古漫画书店,里面摆满我最爱的漫画。

  我对自己目前的状态挺满意,很多和我一样的“港漂经纪”,从这份看似不稳定的工作中,找到了一种职业上的认同感,曾经那种“港漂”的疏离感,也消除了不少。

  小时候,我也曾不理解,爸爸妈妈把我一个人送到香港读书。他们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到香港号称“小福建”的港岛最北角打拼,拿到了香港身份。回老家后,留我独自在香港读完小学、中学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回老家时,他们聊的事情我已经不知道了。我打包了东西,扔掉校服,通知父母自己要回去。这是唯一一次叛逆。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