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牵手门隐私网暴?有人开始保护贪官 | 温哥华财税中心


[贪官] 牵手门隐私网暴?有人开始保护贪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连续几天了,成都太古里的“牵手门”热度一直不减,不断有网友曝出各种猛料。

但另一方面,有人开始在网上呼吁,不要再挖了,不要再曝料了。甚至有些媒体都下场了,痛批人们围观“牵手门”是在侵犯隐私权了,指责网友们跟风起哄是缺乏文明素养。

我是反对“网暴”的,但是把网友对“牵手门”这起事件的围观和曝料,轻率地定义为侵犯隐私和“网暴”,总觉得有些欠妥。


◆◇◆

先来说说隐私权。

隐私权这个东西,是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虽然从原始人第一次拾起树叶遮挡自己裸露的身体时,就诞生了隐私保护意识。但是在古代,是没有隐私权这一说的。

第一次提出了“隐私权”这一概念的,是在189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沃伦(Samuel D. Warren)和布兰代斯(Louis D.Brandeis)共同写下文章《隐私权》。

此后,又过了近百年,西方一些国家才开始陆续对隐私权进行立法:1970年,法国在《民法典》第9条写入隐私权;1974年,美国制定《隐私权法》;2000年,欧盟在《基本权利宪章》第7条中写入隐私权。

“隐私权”在中国可以算是一个舶来品。通过《现代汉语词典》对“隐私”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隐私”观念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改变。

在198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隐私”解释是“不可告人的坏事”;到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隐私”这一辞条做了修改,解释为“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到此,“隐私”从一个贬义词变成了中性词。2009年,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出台,隐私权第一次被写到法律里。

正因为“隐私权”是一个新事物,到底该如何界定,其实到现在都没有完全讨论清楚。比如,在德国,隐私权至今都没有立法。每当德国立法机构想要尝试将隐私权写入法律时,就会遭到部分民众和媒体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认为,隐私权写入法律会对新闻自由构成限制。

但是对隐私权的保护,大体来说,有一个常识是大家公认的: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比如,炫富的“@北极鲶鱼”,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富二代,大家认为不过是无知、无聊、少女的虚荣心作祟,顶多嗤之以鼻,而当她被曝出,其爷爷是深圳交通局的退休官员,立马便引发众多的关注,因为这涉及到了公共利益。

◆◇◆

在说“牵手门”有没有侵犯隐私之前,我想再说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发生在二十一年前(2002年),在陕西,一对新婚夫妻晚上在家看“黄碟”,被人举报。

于是,当地派出所警察上门“扫黄”,搜出3张淫秽光碟,以及电视机、影碟机等“作案工具”。


在这一“扫黄”过程中,双方发生冲突,一名民警的袖子被扯破,另一名民警的手也被抓伤了。

事后,夫妻俩交了1000元罚款,丈夫还在1个月后被以“涉嫌妨害公务”为由被刑事拘留。

这便是着名的“夫妻看黄碟事件”。这起案件在经《华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以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夫妻在家看黄碟到底违不违法?

“夫妻看黄碟事件”的最后处理结果是:案件撤销,警方给予一次性补偿,当地公安局有关领导向小夫妻俩赔礼道歉,处分有关责任人。

再来说另一起案件:

2013年6月,上海某公司负责人倪某某因为怀疑自己一起案件处理不公,遂长期跟踪偷拍某法官。后在一度假村,倪某某以自己在度假村消费时丢失了物品为由,要求调取相关监控录像,最终拷走了视频

2013年8月1日,倪某某通过网络公布视频,举报上海高院多名官员接受吃请、去夜总会娱乐,并集体招嫖。

这便是着名“上海法官嫖娼案”。涉事的上海高院4名法官被严肃处理,其中3人被开除党籍、提请开除公职;1人留党察看、提请撤职。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中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当前评论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