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慶余年: 慶余年,當官才能改變世界?有個身份叫"公民"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慶余年第二季熱播。


劇中人物楊萬裡,是個典型的理想主義士大夫,例如他說“倘若一定要撞個頭破血流,當官則血濺的高些,聲音更響亮些。”

唯當官能拯救世界,是古代的“封建官僚主義”。現代社會,人人都有一個“政治身份”:公民。


兩者是“法制”和“法治”的差別,是儒法政治哲學,與“五四”之後現代社會的差別。



中國古代政治哲學,是濃厚的家長式保守主義。但儒家並非一塵不變,如原始儒家、漢儒、宋儒,都有所差別。

亞裡士多德說,政治學就是倫理學。政治哲學探討權力的獲得與使用,如何才合乎道德。原始儒家倫理學基於家庭觀。

漢儒融匯陰陽家,創出“天人感應”和圖讖理論,作為皇權“合法性”。天命所歸,必有征兆,吉凶禍福有了一套話語體系。

事實上,封建皇權是軍閥相殺,勝者為王。每個勝利者都宣稱自己“天命所歸”。

“勝者為王”,是客觀事實。

“天命所歸”,是宣傳敘事。

前者是“執劍者”殺伐天下,後者是“執筆者”的御用文人粉飾歷史。






自古以來,王朝統治有兩套邏輯:明儒+實法。紙面上的規則是儒家,潛規則是法家,形成於漢武帝。

先談談儒家政治哲學。

其一世界觀。典型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古代沒有“帝王崇拜”的窠臼,而是“勸君堯舜”的窠臼。

其二方法論。綱目有三:明德、親民、止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三價值觀。長幼有序,上下有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尤其是漢儒搞出來的三綱五常。

這是一套“不平等”的秩序。各有其名,各有其理,各謀其政。彼此為“上下”和“依附”關系。

明儒實法,法為何物呢?

法家是一套皇權“管理學”。兩千年前韓非子就寫出了《論做一個皇帝的自我修養》,即《韓非子》。

早期法家,總結出法、術、勢,各有側重。韓非則集大成,將三者融會貫通。

法,即明法紀。制定法律條款,明確規則,這不難理解。術,本質是權術,如何管理大臣,如何制衡和表演威嚴。勢,君須有威勢,方能驅使臣下。本質是擁有“權力”,大權不可旁落。

此外,還有“無為”和“二柄”。

無為,即君主當虛靜無為,知人善任。因為他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以及專業。他必須無為,用專才行專事。二柄,即一賞一罰。扇你耳光,又給你顆糖。常見的馴化手段,敲打群臣。

關於如何避免大權旁落,韓非子講了一系列為君之道,比儒家更現實。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34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