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赤脚医生"非法行医背后的乡村医疗:没办法下的办法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小赵坦言,在卫生院,他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繁琐的考核方案,他至今都没完全弄懂。随着卫生院内部调整,小赵的岗位工资骤降,任务和压力却越来越重。最终,小赵离开了卫生院。他觉得,因为工资低、压力大、地处偏远等,卫生院里真正愿意留下来的人并不多。


西南地区某县卫健局工作人员方先生告诉红星新闻,县域医共体可以给乡镇医院提供技术上的帮扶和指导。但县医院往往也面临着多种困境和压力,例如专家资源紧张、招聘人才困难,带动乡镇卫生院发展有些吃力。

部分乡村“空巢”


私营医院创收难

勐桥乡的私立医院,就位于老村医赵某家附近。医院负责人普女士告诉红星新闻,她是护理专业毕业,在医院上过几年班。2004年左右,她到勐桥乡开了一间诊所。由于生意不错,诊所规模扩大,就建成了医院。目前,医院尚无妇科、口腔等科室,来这里的病人也多以治疗感冒、咳嗽等小病为主。

普女士表示,因为地处偏远,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很难运进来。但医院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招不到人才。目前,医院有1名70岁左右的医生,2名60岁左右的医生,3名40岁左右的医生,其余大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职工平均年龄约25岁。

普女士坦言,很多年轻人不甘于留在这个炎热潮湿、偏远的乡镇上,“(执业医师资格证)一考过,人就走了。”在招聘网上投放招聘信息无人应聘时,普女士会根据招聘网上求职者留下的电话,一个一个地打过去,问对方愿不愿意来医院上班?“虽然成功率不高,但多打几个电话,总会碰到合适的。”

普女士还称,经营状况好的时候,医院会定向培养人才,在高考季前往校园,寻找对医学感兴趣的学生,与他们签订协议,出资供他们读书学医,毕业后到医院工作10年。



▲勐桥乡街道

普女士告诉记者,今年,她明显感到病人减少了近一半。她走访打听后,认为可能是乡里经济作物价格出现波动,村民大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这造成了病人减少,医疗收入也跟着减少。

方先生表示,他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在他工作的县,有的村庄约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向外流出,有的村庄只剩下几个留守老人,乡村医疗机构自然很难创收。另外,乡村人口分布不均,村庄平均人口1500人左右的县,一些村庄的常住人口可能只有四五百人。在人口少的村庄,乡村医生能领到的补助也较少。


村医像自家“全科医生”

但地位尴尬

记者走访了解到,随着山村搬迁到乡镇上,可供选择的就医渠道增加,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于去卫生院或大医院就医。而勐桥乡村民想去大医院,他们通常会选择去金平县或蒙自市,车程约1个半小时。

勐桥乡虽然离高速公路不远,但公共交通不多,错过大巴,就要搭顺风车。对于家中没有年轻人,又不擅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并不方便。所以年纪较大的村民还是习惯就近找熟悉的老村医看病。

同村的村民大都沾亲带故,加上常年积累的口碑,村民把赵某当作“自己人”。此外,与大医院相比,老村医的总体收费更低。村民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就近看病,就会想到他。

很多村民认为,行医看病,实践经验很重要。卫生院里年轻的面孔,不如年长的村医看起来“可靠”。卫生院和私人医院缺乏部分科室,赵某当年在村里扮演着“全科”医生的角色。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