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回东北老家开一间书店:见证小城的微小文艺复兴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本溪的工厂


4

下午五六点,本钢的工人下班,他们穿着灰色厂服散向城市的每个角落。那是大潘一天中最不喜欢的时刻,所有人困在同样的衣服里,做着同样的事。直到晚饭后换上自己的衣服遛弯、跳舞,才算恢复些属于个人的活力。


大学毕业后,大潘也有过两年在钢厂工作的经历。和很多人一样,虽然父母曾在那个庞大的机器里下岗,但他们还是希望孩子进去,尽管不像当初那么辉煌,但依然是视野范围内不错的选择。大潘上大学之后发现,班里同学都来自钢铁城市,「只有钢铁城市的家长们会给自己的孩子报这个专业」。

但那两年大潘并不开心,他始终不适应那种「被规定的生活状态」,「换一个人也能干,随时可以被替代。」他没和任何人商量,辞职了。

东北小城的「好工作」,很少有人主动丢掉。当初作家双雪涛从银行辞职的时候,因为没有先例,人事部门甚至不知道应该如何办理自愿辞职手续。大潘决定离开也让领导挺震惊,反复问他「想好了吗」,这样的单位,是很多本地人想托关系进来的。

想开书店的念头在心里萌生很久了,辞职后重新冒了出来。

其实,大潘自己的启蒙是在音乐中完成的。

在他长大的本溪,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空间,跟随整个城市一起衰落着。工厂景气的时候,满城都是图书馆和俱乐部,如今还能在老照片里找到它们的影子,人民文化宫、胜利电影院、铁路俱乐部、永丰人民剧场……门口常常停满了自行车。


后来,这些承载精神生活的空间也陆续消失了,在大潘印象里,书店只剩零星的几家,里面摆满了教辅资料。想买书,要么去新华书店,要么就是二手书摊,后来他特意去书摊上看过,一些品质不错的书,出版年份都还是90年代左右,之后的日子,本溪的升学率不断飙升,但阅读「断档」了。

好在音乐世界得以保留了一些空间。城里有几家小店,专门卖流行卡带或是打口碟。十几岁的时候,大潘在学校广播里听到了一首羽泉的歌,觉得好听,就跑去店里找他的作品,从此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卡带。大潘在卡带背面看到了滚石唱片的logo,按图索骥地知道了李宗盛。唱片店的老板往往是狂热的音乐爱好者,每次都会不停输出,大潘脑袋里的音乐版图也在不停扩大,他原本用来学英语的随身听慢慢被罗大佑和魔岩三杰占据了。也是从那时起,慢慢有了思考的概念,开始关心文化,关心社会,关心「人」,关心更大的世界。

直到读大学,有了巨大的图书馆,有了用不完的时间和精力,这份热情才被阅读接续上。最初是王小波,紧接着遇到了李泽厚的散文随笔,后来开始读社科和历史,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最夸张的一年读了上百本书。


每个爱看书的都想开一家书店,大潘想,要是其他小孩在自己爱上音乐的年龄,能遇到一本启蒙书,多好。于是从钢厂辞职后,他开始筹划开书店的事。

最终下决心把书店开回本溪,还有一个催化剂,就是那年恰好本溪的新华书店不在了,「我不知道这个东西说出来是不是有一点矫情」,大潘说,但在那时,他真实地感受到了一些紧迫感。

后来,书店租在了居民楼里。刚开业的时候,对门的老人曾经拄着拐杖到店里逛了逛,没说什么,离开了。很久之后大潘才知道,这层楼正是当年新华书店的家属楼,老人是当初新华书店改制后的第一任总经理。

这是老人的女儿告诉大潘的,有一天,她问他,我家有好多书,要是有一天不要了,你收吗?大潘不知道背后是否有更深的意味,要搬家,老人身体不太好了或是什么。他说:「收,要是不要了你找我。」

这些细小的巧合和对话让大潘记了很久。一代人正在老去,一些历史正在更迭。对于瓦解中的故乡的失落?对于文化空间的执念与情怀?大潘说,他也很难描述是一种什么心情,但五味杂陈。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0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