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进口药"消失"之问:为何患者感觉"难买"?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患者感觉进口药“难买”背后:跨国药企参与集采热情不高


尽管阿奇霉素注射剂并没有“消失”,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从患者端还是医生端,进口药“难买”或者“难开”的感受也确实存在。

一位在国内三甲医院工作四五年的医生对此有直接的感受,并轻易说出若干之前临床常开而目前在日常的门诊系统中开不出的药物名称。


路云表示,由于集采和一致性评价政策的推进,医院的处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质优价廉的过评仿制药替代原研是趋势,也是国际惯例,尤其是效果比较好的国产药。

路云所说的“集采”是指国家组织药品集采,起始于2018年组织的4个直辖市和7个副省级城市开展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基本逻辑是“以量换价”。这里的“量”一般是全国公立医院需求量的60%-70%左右,这部分公立医院应采购中选产品。目前,国家组织药品集采已经完成9批,涉及品种均是竞争充分的常见药物。以2023年底开展的第九批药品集采为例,共覆盖42个品种,近50%是注射剂型,多个品种符合条件的申报企业数量超10家。最终41种药品采购成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8%。




第九批集采的拟中选规则节选 来源:招标文件

集采的具体中标规则复杂,但整体来讲是降幅越大,越能以靠前的顺位中标,进而可以优先选择供货地区以及更多的采购量,自然也就可以获得某个品种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降价后可能影响业绩,很多跨国药企参与集采的热情并不大。以2020年3月的第三批集采为例,阿斯利康、礼来、辉瑞等多家跨国药企因为报价超过最高有效申报价格,直接出局。


不参加集采或者参加了却弃标,跨国药企的相关产品自然无法享受中标企业的权利,被挤压原有的院内市场。不过,被挤压的主要针对院内市场的集采,并不意味着药企的这些产品就退出了中国市场。不少跨国药企在选择开拓电商、药店、民营医疗机构等渠道开展销售,患者可以通过自费方式购买。

也有不少进口药、原研药退出中国市场。据国家医保局所属媒体平台“中国医疗保险微信公众号2024年5月的一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有161种进口药未在我国再注册,其中不乏过去临床常用的知名药品。例如葛兰素史克(GSK)公司生产的阿德福韦酯片等,国内市场停售两年以上。由此产生的用药缺口已由国产药补上。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国内的二甲双胍,在降血糖疗效和肝肾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方面与进口原研药并无明显差异;阿德福韦酯片是曾经常用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临床指南早已不再将其作为一线药物推荐,而是将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及其有效性、安全性的药物作为一线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逐渐淡出临床使用。

上述文章指出,进口原研药对中国人民医疗健康保障的贡献不能也不会被抹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过去欢迎,未来也欢迎进口原研药参与公平竞争、服务临床,14亿人的用药需求保障问题也需要多元化解决。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内外资所有医药企业在创新药研发和仿制药研制方面下硬功夫,通过质量、疗效争得市场和临床的广泛认可,以适宜的价格提升广大群众在用药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