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北大退休教授钱理群:我的生死观,养老人生设计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6.于是,就有了“人类的不朽追求”,据说“不朽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也许是这样吧,但我却对“不朽不死”的追求持高度的怀疑与警惕。我也因此而认定:至少要拒绝五大“不朽”:拒绝“永恒实体式”的宗教不朽模式;拒绝“尽善尽美,不朽不变”的乌托邦理想模式——这两大拒绝,前文已有讨论,不再多说。还要拒绝“对权力的疯狂攫取”背后的“不朽”述求,拒绝“不知疲倦的追逐财富”背后的“不朽”述求。——这两大不朽述求具有更大的诱惑性。如研究者所说,“权力和财富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掌控他人的感觉,或者说把自己置入一种可以主宰一切的位置,就像神灵一样具有强大的法力”;对于这些权力和财富的“崇拜者”来说,“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并“没有本质区别”,只要“不朽”就行,这样不择手段地追求不朽,后果不堪设想。更需要拒绝的,是中国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伦理、政治一体化的不朽追求模式”,它在中国社会结构与国民性的内在追求里,都根深蒂固,也就更需要警惕。意识到这些危险,我也进一步认定:即使要追求“死后重生”,也绝不可追求“不朽”。我们真正追求的,应该是“平凡人生”,是“普通人的生命价值”,即使是“死后”人生意义的文化转换,也应该是有限度,平平常常自然发生和进行的。


7.我也因此而认定,这样的死后生命的文化转换,是出自逝者自身的精神力量,而非人为制造。琼瑶的“遗言”特地嘱咐子女:不要在乎“死后荣哀”的社会评价:这是“生者的虚荣,对于死后的我,一点意义也没有,我不要‘死后荣哀’”。这也引起我的强烈共鸣。从表面上看,“死后荣哀是一种社会的认可”,它实际上是把人(特别是所谓“名人”)的死亡“转化为社会事件,并与历史时空对接,留下印记”,这几乎无可避免,也自有其意义;但却内含着危险:不仅不可避免地发生“名实完全无关的错置”,而且也会出现“大起大落”,突然名声大噪,烜赫一时,又迅速被遗忘的戏剧性变化。这正是我所警惕与拒绝的。我认定的“死后文化转化”是一个潜移默化、自然选择的过程:该记住的就留下了,该忘的就自然淘汰了;被这些后人记住,又被另一些后人所遗忘,一切都听其自然:这是一个“自然的转化”而绝非人为的转化。

更大的问题,还在于社会的人为的干预、制造,就会有“死后被利用”的危险。这个问题是鲁迅首先提出的,他在1925年(也就是将近100年前)写了一篇《死后》(收《野草》),提出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我死了,会发生什么;而我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我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我”被深埋在地底下,却听得见“切切嚓嚓的人声,看热闹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大概就是来参加“追悼会”的。有人惊奇:“死了?”有人不以为然:“哼!”有的惋惜:“唉!”——“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我”死了与你们有什么关系,让你们这样议论来议论去?——突然,“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开口便舔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它又“用冷舌头来舔我的嘴唇”,“表示亲爱”:“实在使我厌烦得不堪——不堪之至”。——突然“听到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跑外的小伙计”,开口就说:“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生意居然做到坟墓里来了!“我”要哭出来了:“这大概是我死后第一次哭”。鲁迅沉重地写道:“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去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的公意”。这是深知中国国情之言:中国的“公意”,就是要根本剥夺人的“任意生存与死去的权利”,为实行对人的控制和利用,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我也因此懂得了鲁迅的“遗言”:“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忘记我,管自己生活”(《死》),这也就他在《死后》里所说的,要“影一般死掉。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我又想起了琼瑶的“遗言”,竟然与鲁迅如此相似,大概独立、自主的知识分子都会这样想,也就成了我的“遗言”:“不发讣闻,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以后清明也不必祭拜,因为我早已不存在”,“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8.最后,我认定:死亡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这也就提供了一个重新安排和调整“人”的“生”与“死”的机会。这其实就是“养老人生”的任务,意义和价值所在。养老,绝不是被动地“由生到死”的“等死”过程,而是将一生中未能充分发挥的自身的潜力,人的主观能动性、生命能量彻底释放出来,面对死亡,重新塑造自己,实现生命的“超越”。同时,也对自己的“死后”生命的转化,尽可能地作出主动安排。这就需要对“生——死——死后”的养老人生有一个全面的规划、设计,真正把个体生命的生生死死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1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4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