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在父母的手机里,我发现了他们的另一重人格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或许很多人都从父母的「网络人格」中,看到过他们身上我们未曾察觉的另一面。

上周,人物发起了一项征集——关于那些被父母的「网络人格」震惊的时刻,收到了大家踊跃的回复。这些讲述里,被大家提到最多的,是通过父母的网络人格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真正了解他们。离开父母的身份,他们在网络上是那样鲜活、勇敢、智慧;也有人在父母的手机上看到了他们日常难以言说的爱意与情感,看到了他们不服老,也想靠近我们,贴近时代。


在大家的故事里,手机作为纽带,重塑着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当彼此的了解和感知越来越多,就像@Aubre说的,「我们可以跟他们聊的比我们想象中多很多」。我们选取了其中的一些故事和你们分享:在父母的网络人格背后,隐藏着人和时代的关系。当父母日渐老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他们作为个体的复杂与成长。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我原来这么不了解我的父母」

我去年开始使用微信读书,在好友列表里看到了我妈的账号。添加了之后才发现妈妈的微信读书时间在我一众名校毕业的好友里名列前茅。我点开了她的书架,发现她读李娟、钱穆,也会读徒步丝绸之路。她读美国底层,也看乌克兰的历史。我甚至在她书架上发现了不少和印度社会有关的书,还有很多传记、电影、投资和最新的前沿科技相关的书,有趣程度超过很多我同龄朋友的书架。我很惊讶她居然对这么多话题都感兴趣。

我觉得我好像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她。但因为是妈妈,我并没有去跟她交流读这些书的感受。我总觉得这样的书架,更像是对世界仍充满好奇的女大学生的书架,说来有些惭愧,我好像很难把它和我妈联系在一起。


我妈妈在我眼里一直是个有点沉默、非常低调,强调效率和结果的人。我听说过一些她年轻时候浪漫的想法,比如她选择大学的理由是想去海边的城市。从我上学开始,她总是很焦虑。焦虑我的成绩,焦虑未来。这种焦虑又和平淡的二线城市生活交织在一起。我总觉得她时时刻刻都在妥协,偶尔也会因为迁就我爸的ego(自我)和面子而觉得她有点窝囊。她毕业于很好的大学,但比起她的同学们似乎要黯淡许多。我总觉得她好像缺少一些自我,过于委曲求全。

但没想到,我在她微信读书里看到了《素食者》和金斯伯格等女性主义相关的书籍。和我印象中时时刻刻在妥协的她有一些反差。


发现了这些之后,我和妈妈的距离更近了吧。突然意识到我们终究还是相似的。但也有点难过,我有点害怕去理解她的种种反差,因为我意识到她的沉默和妥协可能只是她的保护色。

@小薇

我爸爸有两次婚姻,第一次1980年代末就离婚了,第二次至今也分居数十年了。一直独居的他,喜欢去中老年舞厅跳舞,喜欢参加各种老年团旅游,去景点拍照打卡。他把自己跳舞和旅游视频、照片传到短视频平台上,很多人给他点赞,他也乐此不疲地回复每一条评论。

父亲二婚后有自己的家庭,我一直和奶奶生活,过去跟他不熟,仅有的接触是每个月拿生活费。由于二婚,我爸爸需要养我和弟弟两个小孩,所以一直很拼命地工作,以至于过去我对他仅有的印象只有赚钱。但他在短视频上呈现出的远远高于同龄人的精气神与活力让我十分震惊,渐渐让我生出一丝自豪。

父母不是天生的父母,他们也有年轻的岁月,也有叛逆的心理,也有自己想过的生活。当我们成年后,网络让我们多了一个途径去了解他们,好像无形中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子女能站在平等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感知他们的情绪。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