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华尔街最准分析师:未来五年最重要的十大市场主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素有"华尔街最准分析师"之称的美银首席策略师Michael Hartnett,在其最新《资金流观察》报告中勾勒出未来五年颠覆全球经济、科技与社会治理的十大关键趋势。他预计,“技术吞噬世界”,人工智能将推动产业进入6.0时代,推理型AI、百亿级AI代理和量子计算的突破将重塑生产体系,人类干预程度将接近于零,技术成本持续下降。然而,“垄断顶峰”也面临挑战,微软、英伟达等“科技七巨头”的市场支配地位可能松动,AI红利扩散和全球反垄断政策将倒逼行业格局洗牌。技术爆炸也面临“资源饥渴症”。算力芯片需求激增、数据中心耗水量大增、关键金属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技术发展遭遇资源瓶颈。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全球重建潮”势在必行,预计到2040年前需要投入94万亿美元填补基建缺口,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和工业物联网将成为核心战场。


“债券复兴”也将到来,随着政府债务/GDP比率突破历史极值,“弃债投股”时代或将终结,财政紧缩将触发固收资产的价值重估。

与此同时,“民粹主义浪潮”可能持续、“保护主义与供应链重构”将加剧、“代际消费革命”也将发生……这十大趋势相互交织,预示着未来五年全球经济、科技和社会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华尔街见闻总结要点如下:

技术吞噬世界:AI驱动产业6.0时代,推理型AI、百亿级AI代理、量子计算突破将重塑生产体系,人类介入度趋近于零,技术成本持续坍缩。垄断顶峰:微软、英伟达等“科技七巨头”市值霸权松动,AI红利扩散与全球反垄断政策倒逼行业格局洗牌。数字安全危机:深度伪造攻击每5分钟发生一次,2025年网络犯罪金额将达10.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30年需对10亿劳动力再技能培训。资源饥渴症:算力芯片需求三年翻三倍、数据中心耗水量日增4.68亿加仑、关键金属短缺引发贸易冲突,技术爆炸遭遇资源天花板。全球重建潮:2040年前需94万亿美元填补基建缺口,智能电网、清洁能源(年投资或达5万亿美元)与工业物联网成核心战场。债券复兴:政府债务/GDP比率破历史极值,“弃债投股”时代终结,财政紧缩触发固收资产价值重估。民粹主义浪潮:2024年全球26场选举颠覆执政党,反移民(专题)、削央行独立性、美欧财政分化成政策新常态。保护主义与供应链重构:大国间科技较量催生“近岸外包”浪潮,贸易冲突与产业回流重塑全球贸易地图。代际消费革命:Z世代(2030年收入36万亿美元)与银发族(年消费15万亿美元)推动健康、可持续与新经济消费爆发。健康即财富:AI将药物研发周期压缩至30天,填补千万医护缺口;GLP-1药物引爆万亿健康产业,衍生消费链全域变革。





1.“技术正在吞噬世界"代理人工智能+推理+丰富的模拟+嵌入式人工智能=工业6.0,它正在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干预。

未来5年,技术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新阶段。在人工智能革命的推动下,我们将看到技术价格暴跌。我们将看到人工智能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见证人工智能在跨越式创新中改变游戏规则的作用。代理人工智能将影响就业市场,丰富的人工智能模拟将开发出医疗保健、工业和金融服务领域的新产品。此外,人工智能将与物理环境互动,实现下一代自动化。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8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57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