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DeepSeek冲击波:技术创新的"孤例"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聿文视界:DeepSeek冲击波:技术创新的“孤例” https://t.co/WlrlcERZnN—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February 10, 2025


编者按:这是邓聿文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一月下旬以来,全球技术领域最火爆的事件,莫过于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的崛起。这家在此前名头不响的企业发布的两款AI产品震动了业界,其用降规版芯片和低训练成本,效果就接近或达到OpenAI用最先进芯片和大量投入取得的水准,似乎颠覆了人们对美国所构建起来的AI发展路径的认知。事实上,DeepSeek带来的震撼越出了技术层面,成为这段时间全球舆论最热的话题之一,不少人用夸张的语言赞誉它,尤其在中国,有科技界人士甚至把它描述成“现象级”事件,将其意义提到改变中国“国运”的高度。


DeepSeek究竟是不是中国在发展人工智能上的重大突破,乃至挑战了美国在AI领域的霸权,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做出准确判断。然而,它带动的这股冲击波确实不能因为对中国的价值立场问题而小视它,恰恰相反,正因为它来自受美国科技围堵中国,更要重视它。美中竞争的成败,本质上取决于两国在科技领域的较量。现在舆论对DeepSeek的关注和讨论,多聚焦在这款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技术上,但美中的科技竞争,涉及科技和产业政策、教育体系、技术发展道路以及发展模式等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因此,反思DeepSeek的冲击波,不能局限在其本身,需要跳出它的技术层面,把眼光放在至少四个面相:中国的科技发展路线是否由此而得到巩固强化,原始创新在中国目前体制下是否能突破,中国AI人才的培养是否会大量增加,开源模式下美国中国的技术围堵是否仍然有效。

DeepSeek让中国当局增强科技发展信心

DeepSeek的崛起,表面上和中国的科技发展路径没有密切关联,因为它是一家做量化投资的私募公司转型来的,没有证据表明它得到了官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实际上从DeepSeek身上,能够看出中国科技发展道路的影子。可以把改革以来中国科技的发展路线简要概括为“模仿—跟随—并行—局部领先”四个阶段。早期中国在技术方面几乎完全依赖西方,通过“市场换技术”,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完成了技术积累,这个过程持续了至少20多年,到本世纪初大规模的技术模仿才基本结束。不过,在模仿阶段的后期,随着中国技术能力的逐步提升,也开始了跟随战略,追随美欧在前沿技术和重大工程、关键产业的技术发展步伐,以快速缩短和西方的技术差距。


大概在2015年左右,中国从跟随西方进入到和西方并行阶段。并行也就是中国官方说的自主创新。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其实在胡锦涛后期已提出,但那时的“创新”,更多是打着“创新”旗号实则是跟随西方的技术,整体上仍陷于“追踪热点”的路径依赖。这种情况到2015年才有改观,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的研发投入,有意识地推进创新战略,最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制造2025”,而在和美国打贸易战后,因受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围堵,不想自主创新也不可能了。

整体评估,中国目前技术的模仿和跟随阶段已经过去,处于局部跟随和并行的阶段,另外,在电动汽车、量子通信、超级计算等领域也出现了局部领先的情况。但必须指出,中国当下的科技创新和局部领先,仍主要是工程技术的创新和领先,而非人们常说的原始创新。故DeepSeek的出现,确实可能会极大增强中国当局在科技发展路径上的信心,让当局认为,只要按这条路径坚定走下去,用好新型举国体制,中国会成为一个科技强国,突破美国的技术封锁。


然而,这条所谓的自主创新之路并非总有成效。过去几年,当局为打破美国的技术围堵,依托财政专项投放或央企产业基金,给很多企业鼎力支持,投入的资源可谓惊人,但效果差强人意。如由众多院士领衔的国家人工智能重点项目,几年下来科研成果乏善可陈。科技创新固然不能没有政府,可政府以何种方式出场将决定创新成败。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政府角色过于积极,亲自下场规划和经营,DeepSeek能够一鸣惊人,恰恰不是在政府基金的关怀下做成的。当局或许只看到它如今的成果,却未必能够意识到这点。

DeepSeek不代表中国原始创新的突破

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是中国是否有能力进行原始创新的问题,这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大多数人会坦承,中国在技术的原创方面,和西方特别是美国相比,差距不在一个数量级。自近代科技革命以来,写于科技史上的重大科技和基础理论的创新,中国几乎没有,本土科学家,至今只有一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两个方面说明中国原创技术的匮乏,即使一个人再怎么爱国,也不能否认该事实。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1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