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DeepSeek沖擊波:技術創新的"孤例"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那麼,可否將DeepSeek視為中國在原始創新的突破?答案是否定的。雖然一些支持者視其為“中國原始創新的裡程碑”,可就連DeepSeek自己也不這麼認為,如果問它這個問題,它的回答是,其推理能力等技術突破更多屬於應用層面的進步,而非基礎理論的原始創新,不代表原始創新的突破。


中國在原始創新上的長期落後,導致科技人才對創新的信心嚴重不足。但這恐怕不是主要因素,主因有兩個:一是專制體制對思想自由的鉗制。原始創新需要一個自由討論的空間,而創新成果亦很大可能觸動統治者利益。中國所以在過去幾百年沒有一件科技的原創成果,與此分不開。二是產業和技術的發展長期落後。科技理論和技術上的重大突破或創新,是產業和技術進步的結果。一個國家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政府和企業就不會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也就不可能有技術進步。科技的創新是在技術進步中,為解決產業發展遇到的瓶頸而出現的。

目前,中國的產業上來了,有所謂全產業鏈優勢,但政權的專制程度比以前多數時候要嚴重得多,這使得中國的科技創新仍然局限在1-100這樣一個技術突破的層次,而在0-1的原始創新上,雖然科技人才也在努力尋求突破,但至今成效不大。DeepSeek的出現可以看作中國強工業的結果,或許意味在向原始創新上接近了一步,可畢竟不是原始創新,要突破原始創新的限制,中國還需更長期的技術積累和更自由的探索氛圍。


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DeepSeek的成功,會刺激更多中國年輕人特別是高校學生投入到AI領域。DeepSeek有一支年輕的創業團隊,包括其創始人,年齡都不大,140名成員中,90%為應屆畢業生與博士實習生,平均年齡26歲。年輕人相對思想開放,好奇心強,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束縛。現在,這支“少年軍團”因DeepSeek而成了中國的大眾明星,其個別人已被千萬年薪挖走。從過往經驗看,這勢必會在中國的年輕人裡掀起一股AI熱,大學的AI專業可能會人滿為患,企業也會網羅更多的專門人才滿足AI發展的需要。中國本來就不缺工程技術人才,每年培養的理工科學生比西方前幾名的國家加起來的總和還多,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AI行業,對AI的發展,進而提升中國的技術進步和國家競爭力是有利的。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的高校仍沒有擺脫專才教育和論文教育的窠臼,生產的博士數量全球第一,可用之才卻少。Deepseek的年輕創業團隊,雖然大部分是由本土培養的,但其選人和用人標准,也是對中國當下教育模式和人才使用模式的某種顛覆。


有助美國改進對中國的技術管制

美國的角度來說,DeepSeek的崛起,也挑戰美國在開源模式下對中國的技術圍堵是否仍然有效。輿論已經在問,美國這種高度依賴算力、建立在 “算力即權力”的底層邏輯和技術護城河基礎上的發展模式,是否一定是AI發展的必然?假如不是,那麼在開源模式下,美國中國的技術圍堵還能延遲中國的AI發展,拉大兩國的技術差距嗎?


開源模式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技術生態,是集眾人才智來尋求技術的突破和創新的。從價值上來說,它似乎天然優於封閉模式。馬斯克當初參與組建OpenAI,就力主開源,在DeepSeek出來後,OpenAI創始人奧特曼似也不情願承認閉源發展思路有誤。故試圖用中心化手段去遏制去中心化生態,好比用城牆阻擋海嘯,理論上很難取得成功。

這不是否認美國迄今為止對中國的技術管制是有效的。對於這一點,尤其是中國官方和民間輿論極力宣揚的DeepSeek的出現,意味著美國技術圍堵的失敗,更多是一種宣傳策略,而非真實狀況。原因簡單明了,倘若沒有美國在芯片和軟體上對中國的管制,中國AI發展的整體能力可能會比現在更逼近美國。技術圍堵雖然逼得中國“另辟蹊徑”,出了DeepSeek,似乎可以讓美國的制裁破功,但如果美國之後對中國采取比之前更加綿密的技術管制,徹底孤立中國的AI發展,DeepSeek的開源模式是否還能持久,進一步的技術突破會不會遇到一些無法克服的瓶頸,並非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DeepSeek的沖擊波,讓外界不能輕視中國的技術能力,美國對此確實需要警惕,但過分誇大它對現有AI技術的發展路徑的顛覆能力也是不必要的。它的技術創新目前來看還只是孤例,尚不表明中國的整體創新環境有根本改變,因此其自我引爆,對美國的AI發展及改進技術管制策略,反而是件好事。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