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温州老板统治欧洲日料店,不卖皮鞋改捏寿司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要说清中国人是怎么接管欧洲日料的,得先从前辈们出海中餐馆的事说起。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移民潮,浙江温州人逐步在欧洲落脚,出门在外,活下去主要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




第一把就是菜刀,开设中餐馆成为了他们的首要选择。

玻璃橱柜里摆着红烧肉、炒青菜和蛋炒饭,顾客按重量付费。这种“食堂式”经营模式,迅速成为欧洲华人餐饮业的原始模板。

当年,一家二十来平、地段好的外卖小餐馆,如果经营得当,一年营业额有40万左右欧元,相当赚钱的生意。




一个人开了第一家,就有一大批他的乡亲们跟着开出数百家,这一时期的中餐馆多由来自温州、青田、文成等地的华人经营,他们利用自己熟悉的饮食文化和市场运作模式,逐渐将中餐餐饮拓展到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

中餐馆越开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也就越卖越低。这些店铺用铝制饭盒装炒面,用报纸包裹春卷,将“廉价中餐”刻入欧洲消费者认知。

到了21世纪初,中餐的位置在法国变得尴尬:数量很多,质量不高,卖不上价,赚不到钱。




就在这时,日料进入了法国人的视野。在欧洲,日料自带“高端健康”标签,客单价是中餐的2-3倍。

日餐曾以"清淡高雅"的定位在巴黎餐饮界异军突起,它既讲工匠精神又讲食材天然,加上整洁的厨师服、一丝不苟的切肉架势,非常神秘,一时直接吊足了法国人的胃口。高峰期银座、怀石等日式招牌遍布玛黑区,欧美食客争相打卡。

温州老板算了笔账:卖100份宫保鸡丁赚的钱,远不如隔壁日本人卖30份刺身拼盘。这场危机催生了华人餐饮史上浩浩荡荡的赛道切换。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4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