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溫州老板統治歐洲日料店,不賣皮鞋改捏壽司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要說清中國人是怎麼接管歐洲日料的,得先從前輩們出海中餐館的事說起。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移民潮,浙江溫州人逐步在歐洲落腳,出門在外,活下去主要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頭刀。




第一把就是菜刀,開設中餐館成為了他們的首要選擇。

玻璃櫥櫃裡擺著紅燒肉、炒青菜和蛋炒飯,顧客按重量付費。這種“食堂式”經營模式,迅速成為歐洲華人餐飲業的原始模板。

當年,一家二十來平、地段好的外賣小餐館,如果經營得當,一年營業額有40萬左右歐元,相當賺錢的生意。




一個人開了第一家,就有一大批他的鄉親們跟著開出數百家,這一時期的中餐館多由來自溫州、青田、文成等地的華人經營,他們利用自己熟悉的飲食文化和市場運作模式,逐漸將中餐餐飲拓展到了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

中餐館越開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也就越賣越低。這些店鋪用鋁制飯盒裝炒面,用報紙包裹春卷,將“廉價中餐”刻入歐洲消費者認知。

到了21世紀初,中餐的位置在法國變得尷尬:數量很多,質量不高,賣不上價,賺不到錢。




就在這時,日料進入了法國人的視野。在歐洲,日料自帶“高端健康”標簽,客單價是中餐的2-3倍。

日餐曾以"清淡高雅"的定位在巴黎餐飲界異軍突起,它既講工匠精神又講食材天然,加上整潔的廚師服、一絲不苟的切肉架勢,非常神秘,一時直接吊足了法國人的胃口。高峰期銀座、懷石等日式招牌遍布瑪黑區,歐美食客爭相打卡。

溫州老板算了筆賬:賣100份宮保雞丁賺的錢,遠不如隔壁日本人賣30份刺身拼盤。這場危機催生了華人餐飲史上浩浩蕩蕩的賽道切換。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