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名校毕业后,我陪伴了150位休学少年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图源电影《年少日记》


不得不承认的是,到了今天,成绩仍然在影响着孩子、家长和老师。

我女儿今年上二年级,上学期她跟我说,「老师只关注我们的成绩,不关心我们的心情。」我听了之后就有点揪心。


上学期学校要评一个「好家风」奖,有小朋友报名,全班同学投票。我问你要怎么投,她就说某某某数学好、语文好,某某某体育好,都是学科成绩,我听了之后就不太赞同,我说光凭成绩你就觉得那是好家风吗?她很疑惑地说,那还看什么呀?我说这些同学有没有谁帮助过你?有没有谁让你感觉很善良?她就说,哦,那我要投给另外的人。

孩子们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只会用成绩评判他人,那他们为什么统一都会选择成绩,这里边还是有环境的大导向。老师和家长只觉得成绩好就够了,时间长了,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就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孩子们的想法中。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成绩其实是个面目模糊的东西,它牵连到了很多,比如家长的认可,比如老师的情绪、父母的面子,所以说到成绩、排名、考试,他们想的都不是这个学科我怎么去学,而是——如果考不好会发生什么?我会被抛弃吗?我会被嫌弃吗?

所以,有的孩子会写:「在应试体制里的每一天我都过得十分不开心,繁多的学科知识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把我压抑得无法呼吸。那时崩溃焦虑伴随着失眠是我的日常,我能够察觉到自己日复一日变得更糟糕,我想改变但无能为力。」

时间长了,孩子们感知不到学习的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孩子们,你在学习中感到不适,说明你需要重新校准学习的意义,这没有什么羞耻的。

在一出学社,我们希望能够让他们先认识自我,再去发掘学习的乐趣。我们的课程设置主题也很丰富,像批判性思维、即兴戏剧还有社区会议,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从学生平时的观察或者他们好奇的点提炼出来的。


在传统学校,一般这些都是老师准备好的,按照老师的节奏,学生跟着老师走。但我们更多时候会抛出一个话题,甚至让学生自己抛出一个话题,比如我们最近在讨论的话题是容貌焦虑、友情困惑,甚至还有零花钱焦虑,都是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有所困惑的,会留下大量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最终也不追求一个结论,更多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大家交流,互相看见。

休学的孩子们时常会说「我什么都没干」,口头禅是「一整个躺平」。我们不这样觉得。我们会说,咱们朝夕相处,你是用什么标准来说你什么都没干的?我明显看到你干了那个、这个,那他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做好,「我是干了,但是我都搞砸了,没做出什么东西」。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他去认识什么叫做「好」——做出一个成果才算好?那中间这些过程是没有价值的,是吗?

我倒是觉得「躺平」这个概念是被滥用的,包括家长也会滥用。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说到爱好,他们都会侃侃而谈,但在他们的描述里,这就是躺平,什么都没干。事实上,说到躺平,他们更想表达的是——我没有符合社会预期做我该做的事儿。


我们提供对话空间和让他们自我检视的机会,去做一面镜子,把他们真实的一步一步思考的过程和惯性想法呈现出来。让他看到:原来他是这样想的,他还可以怎么样。



一出学社关于「间隔年」的展览,一些gap人分享想要停下的时刻。

3

面对学社的孩子们,最开始我会觉得很无力,因为有些孩子的现状我也改变不了。
1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