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印度: 印度掌控互联网华人掌控芯片 亚裔为何能统治硅谷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自1978年中国恢复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以来,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开始飞涨。资料显示,1977-78学年在美国高等院校注册学习中国留学生仅有9人,到1987-88学年已达2.5万人。中国也在美国国际学生生源地排名上从最开始的50名开外跃升到第2位。


本世纪起,中印两国赴美留学生人数此消彼长。头十年,印度略占上风;之后中国飞涨,甩开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印度再次反超中国




2000年起,中印两国赴美留学生人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IIE Open Doors

加上去的基本都是精英,起码是成绩拔尖的学霸,因此在各自领域做到NO.1,也就相对好理解了。

哈佛商业评论》研究表明,包括科技公司、银行、快消、餐饮等世界500强企业掌舵人里,30%左右是印度裔,如百事可乐前CEO卢英德、万事达卡前CEO彭安杰、哈曼国际前CEO迪内什·帕利瓦尔等。

也就是说,“印度人掌控互联网”只是“大‘量’出奇迹”的表现之一。

时代·山河·故人问题是,中印两国赴美留学生人数在近40多年里此消彼长,为什么单单印度盛产CEO,华人哪儿去了?

首先,中国赴美留学浪潮晚于印度,导致人才的错峰。

印度高级人才涌向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彼时,印度经济停滞,大量高级人才失业,正发愁房子和票子。

恰好大洋彼岸的美国向他们抛来橄榄枝:1965年,美国通过新的移民(专题)法,放开了对亚裔移民限制,加上American Dream的熏陶,大批印度高级人才涌向USA。


中国,则要等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赴美留学的热潮。

在异国他乡出一个企业高管,起码要两代人甚至更久,更别说世界500强CEO、科技圈顶流。往往第一代人创造环境,第二代人实现鲤鱼跳龙门。他们像《山河故人》里的张到乐一样,讲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虽有归途,却无归心;虽有旧人,却无旧语。

因此,别说晚十几二十年,就是晚一两年,差距也很明显。

其次,中国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反而导致人才断层。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互联网产业刚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张朝阳、李彦宏等一批在美国深造的高材生回国创业,创办了搜狐、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影响了中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发展进程。

反观印度,基础设施落后,种姓制度、官僚主义横行,政治体制混乱无序,商业环境极其复杂……哪个印度人敢回去?

所以,当互联网CEO这件事上,印度人钻了空子。

再者,印度人确实总结了一套游刃于美国职场的打法,归纳起来就是重技术、重管理、文化基因。

印度教育政策是重视工程技术教育,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仿照MIT建设7所印度理工院校,即印度理工大学7个分校,并逐渐发展了550 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100多所科学技术学院。相比而言,中国的理工类院校少之又少。2015年的数据,中国理工类高等院校(包括以理工为主的综合类大学)只有203所。

这些理工大学间接为美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精英。翻看印度裔CEO的简历会发现,他们也多是理工类出身。

同时,印度在培养管理型人才方面也不遗余力。以印度管理学院IIM为例:其作为印度管理人才的摇篮,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和MIT、哈佛商学院等合作建立分校,让印度的管理人才名扬海内外。据统计,在硅谷拥有MBA学位的印裔占28%,华裔(专题)仅有7.2%。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84 Seconds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