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捞女游戏》争议: 避坑宝典还是良心作品?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童年受到创伤、或者说极不小心走上歧路,或者说被男人伤透又被金钱权力所迷惑,才会变成这样。”小蜗觉得,游戏确实是“披着反诈的外衣”,但却是在“告诉大家没有真正的坏人,大家都是好人,只是走错路了。”




图像来源,STEAM图像加注文字,原本给玩家分享个人经历的“互助留言区”目前已经关闭。


一坤有相似的看法,而她还看到更深层的结构:“这个游戏里没有真正的恶人,只有在这个(父权)建构系统内挣扎的活人”。

她在一则玩后感中写道,游戏中的男主角看似“爽文复仇”,但始终无法逃出“男性就该是提供者(provider)”的内在规训,“他之所以愤怒、崩溃,不是因为被骗本身,而是因为被骗让他人财两空,失去了作为合格男性的资格。”——“反击”,是用来修复身份。

游戏中的女性角色也不是简单的加害者。“她们精准掌握PUA(勾引男性)的方法,不是因为她们生来就是心机捞女,而是父权制教会了她们:只有取悦,只有表演,只有策略,才能获得资源与安全感。”

一坤还指出,游戏显露在现今社会,亲密变成了一种不断被怀疑和交易的东西。“我们不再相信情感,只相信利益交换。”无论玩家在游戏中选哪一条线破局,几乎都在反复验证:“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结构里,就无法获得真正平等的情感关系”。

但一坤强调,她对游戏的评价还是“非常负面的”。她认为游戏对人物的刻画扁平,包括女性角色相继轻易被男主角“感化”、曾经的“捞女”在加入复仇团队后,却开始从父权的视角、去审视并贬低试图透过婚姻改善命运的女性了。


一坤还说,虽然团队为“捞女”角色加上“迫不得已”的背景,但故事的核心还是“讨论男性可以如何识破、赢过她们,以保护自己”。换句话说,苦衷只变成“叙事上的情感消费,而不是价值观上的反思。”




图像来源,STEAM图像加注文字,有玩家认为,游戏之所以能够爆红,是因为它踩中了当下社会里最激烈的性别矛盾。

游戏需要较真性别意识吗?

在小红书上,目前凡是有关《情绪反诈模拟器》玩后感的帖文,留言区主要涌进两种讯息。

第一种是“收费差评”:“给30元(在Steam)留客制化负评”;第二种是杨笠语录:“如果你觉得被冒犯到了,你就去看别的呗。”

杨笠是脱口秀演员,曾因为对男性的讽刺引起激烈的网路辩论,也有网友指她制造“性别对立”、吃性别流量——如今现在杨笠的话,被男性玩家挪用为回击女性。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43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