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年輕人最怕聽的兩個詞,綁架了我二十年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今年,有兩個熱詞你是避不開的,那就是“托舉”和“接住”。

大熱的劇集《苦盡柑來遇見你》是“三代女性的托舉”;在綜藝《是女兒是媽媽》中,黃聖依的母親鄧傳理則被譽為“托舉式母愛天花板”;“一代的成功是三代的托舉”經過華大基因CEO尹燁的闡述而成為流行語。而在社交媒體裡,人們討論“托舉才是恩”,尋找“托舉自己的文案”。


近期演員周渝民在談大S時,說“我精神不好的時候,熙媛接住了我”,引發網友共鳴;熱映電視劇《難哄》中桑延那句“不管怎樣我都會接住你”的台詞,也在千萬屏幕前濺起淚水的漣漪。與此同時,“被溫柔接住的瞬間”“我會永遠接住你”密集地在信息流裡出現。



(圖/《苦盡柑來遇見你》)

熱詞的流行總是伴隨著反對的聲音,比如不少人發帖說“真的不喜歡托舉這個詞”。


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使得兩個物理動作變成了抽象的支持與助力?它們和兩年前流行起來的“情緒價值”一起,成為了理解年輕人心理繞不開的流行詞。

是焦慮還是托舉?

“托舉”在早期還是一種肉身的行為,指在救援場景之中,用身體支撐他人的行動,諸如“3歲男童懸吊在五樓陽台外,3位托舉哥出手相救”“快遞小哥徒手爬樓托救小童”等新聞中,“托舉哥”都成為了見義勇為的英雄。除此之外,該詞更多地被用於教育和家庭場景,如家長“托舉孩子的未來”,將物理層面的托舉變成了一種隱喻。


我們如何理解“托舉”呢?

先從它物理層面的意義來看。在廣州日報的一篇評論文章裡,作者表明,獨自在家的兒童頻頻出現意外,是“部分家長監護失責”。“家長要認識到照看好孩子是做父母的最起碼的責任”。北京晨報也曾經發表評論,稱“別總指望托舉哥,孩子的安全父母責無旁貸”。

然而,父母需要出門工作與照料孩子其實是存在矛盾的。“托舉哥”的頻繁出現,正說明許多家庭都面臨類似的困境。正如《風險社會》作者、德國社會學家烏爾裡希·貝克所說,工業社會建立在人類勞動力商品化的基礎之上。生產和家庭劃分了各自的勞動領域,形成了對立的組織。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