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纪录片《邬达克》:在档案里打捞一个异乡建筑师的职业精神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澎湃新闻:拍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陈庆:从我想要创作这部纪录片,到真正拿到资金开始正式启动,中间经历了大概六七年的时间,开机仪式后马上就遇到了疫情。我们团队无数次在上海北京以及随便一个第三地之间辗转腾挪,整个前期拍摄过程中,因为特殊时期,没有人愿意轻易打开大门,任何采访拍摄都很困难。俄乌冲突爆发,我们去欧洲的拍摄计划也一拖再拖,甚至直到临行前,航班还在不停调整。

虽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这些不确定,与邬达克那个时代以及他所遭遇的困难相比,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


从这些房子了解这座城市

澎湃新闻:拍完片,你觉得邬达克对今天的上海,除了那些建筑实体,更重要的遗产是什么?

陈庆:实际上,与邬达克同时代的营造商和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都是我们想在片中呈现的群体。说到第一代建筑师,除了梁思成和林徽因,普通大众还了解更多人吗?

1933年在上海创立的华盖建筑事务所的三位建筑师,赵深、陈植、童寯,其实是和梁思成和林徽因同期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人。那个时期,有一批在欧美顶级学府学习建筑的人回到上海执业,他们和邬达克这样的西方建筑师一起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面貌,包括伍江教授的爷爷伍子昂,也是其中的一位。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留下来积极投身国家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建筑设计院的体系使建筑设计成为集体劳动成果,他们参与了包括北京十大建筑等很多重要建筑的设计,但我们往往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他们能够很早意识到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早在1985年,陈植、冯纪忠、罗小未等先生便开始呼吁对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1993年,上海公布第一批61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因此上海中国较早开展历史建筑保护的城市,也是很早就提出“建筑可阅读”的城市。

30年来,上海共公布了五批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35处是邬达克留给这座城市的礼物。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变化。不仅是邬达克一个人,而是一代学贯中西的中西方建筑师们留给这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澎湃新闻:影片最后选择“留下一扇窗”,这扇“窗”的寓意是什么?


陈庆:邬达克一生99%的建筑作品都留在了中国上海,他留给上海的一扇扇形式各异的窗,也成为今天人们打开百年过往的窗口。在我们的创作过程中,发现对邬达克或者说对老建筑历史文化爱好者们感兴趣的人,大多是珍视自己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对我们来时归去的路抱有好奇和探索的人。另外,这些老房子,确实盛满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令人开心的是,也有很多年轻人有兴趣。我们在徐汇书院放映时,有00后10后的小孩与我互动,表示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我想他们通过这个片子可以看到城市的历史和肌理,理解这座城市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样子。当年轻人在武康大楼下打卡时,他们触摸的,正是一段由异乡人与一座城共同书写的历史温度。



陈庆在斯洛伐克班斯卡邬达克的家族墓地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3456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508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0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