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考98 却哭了"现在国内小学考试太多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胡晨所在的学校,老师的绩效工资甚至与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紧密捆绑。“我教两个班级的数学,如果一个班上所有学生考试及格,我将有200元的奖励,如果一名学生不及格,就要扣掉75元。而每个班级达成度(班级平均分/年级平均分)对应的绩效是100元,如果达成度跌破99%,意味着班级平均分远低于年级水平,相应绩效也会被扣除。”胡晨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小学阶段无升学压力却频繁考试,根源在于传统教育观念、评价体系与行政导向的共同作用。

王烽解释,传统教育观念认为上学的目的就是升学,忽视了学习本质上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而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至今没有明显改变,应试压力向小学的延伸也就不可避免。社会的焦虑情绪也在给应试教育加码。此外,部分地方还存在依据学校排名分配教改、基建经费的现象,这导致学校不得不频繁考试。


“这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的循环困局。”王烽说,想要改变频繁考试的现状,须从区域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寻找突破口。他强调,关键需要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动真格,改变用考试成绩给学校排名、分配资源的做法,让学校调整对老师的考核方式。只有把这些和考试成绩脱钩,学校和老师才不用拼命“加码”考试,学生才能从考不完的卷子中解放出来。

有人盼反馈,有人望减负

面对频繁考试,家长们呈现出不同的态度。不少家长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希望减少考试频次,避免孩子过早背负学业压力;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多组织考试有助于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山东青岛的李遥育有一双儿女,女儿悠悠读四年级,儿子读二年级。在校期间,两个孩子会有单元测和月考。在李遥看来,这样的考试频次“还算合理”。

她坦言,由于自身学历有限,在家辅导孩子学习时常常“抓不住重点”。“老师考什么,就说明哪里是重点,我辅导也有了方向。”一次月考后,悠悠的老师单独给李遥发了张卷面照片,指出悠悠的简便计算题型掌握得不好,希望和李遥一起“抓一抓孩子”。李遥觉得老师很负责,她还用豆包AI大模型生成了一些同类题,督促悠悠多加练习。


重庆一位一年级学生家长秦丹华估算了一下,孩子一学期的考试加起来得有十几次。每次考试后,老师会直接在卷子上打分。秦丹华说,自己原本不是很在意孩子的成绩,但有时不得不被迫“鸡娃”。“虽然孩子还小,但谁都不想被落下太多。”她从孩子口中听到,“成绩好、受老师夸赞的小朋友会有更多朋友”。在她看来,很多家长也会希望自己的小孩和成绩好的小孩一起玩。为了给孩子提高成绩,秦丹华还给孩子布置了“妈妈牌作业”——不仅购买了练习册、布置应用题,还为孩子报了数学培训班。

北京某公立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杨书坚决抵制频繁考试。她发现,五年级下学期开学后,几乎每周都有周测。起初,她还督促孩子认真准备,但后来意识到,大量时间耗费在备考上,严重压缩了孩子的课外时间,于是,她让孩子选择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考前练习。杨书称,一年级时,她就带孩子在B站看数学、物理类纪录片,开启了他对理科的兴趣。此后,孩子主动提出想看初高中数理课本,她将市面上很多教辅材料都买了回来。

曾在大型上市公司担任高管的杨书表示,自己习惯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只要分数波动不大,在正常水平范围内,多考或少考几分不重要。”杨书说,自己是个“鸡娃”的家长,但“鸡娃”的方向不是分数。“小学阶段,我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自学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她担心,如果现在就用题海战术去压孩子,不给他发散思考和创造的空间,等他上初高中真正需要这些能力时,“这些底层能力可能就被磨灭掉了”。但她也坦言,自己“全职陪读,又有全科辅导能力,不依赖学校,才有底气这样做”。


边玉芳也指出,小学教育应着重培养孩子三方面特质:首先,通过创造积极的成功体验帮孩子树立自我价值感;其次,激发求知兴趣,保护孩子对知识的天然好奇,帮助孩子理解“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珍贵”,让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最后,培养综合素养,包括健全人格、健康竞争观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面对频繁考试引发的争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陈志文对《中国新闻周刊》强调,须警惕将考试“妖魔化”的倾向。“反对频繁考试,不等于否定考试本身的价值。”他指出,当前,人们抵触的并非考试本身,而是过度高频,甚至无效的考试安排。在他看来,让考试回归反馈学情、提高教育质量的初衷更为关键。

(应受访者要求,琦琦、邱盈、胡晨、姜雪、于悦、康康、宋岩、李遥、悠悠、秦丹华、杨书均为化名)

作者:王筱洁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