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美国踹了巴列维 就能和霍梅尼谈笑风生?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 图为伊朗1960-2024年人均gdp(现价美元)曲线图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

同时也是因为伊朗伊斯兰革命,让隔壁的萨达姆有了“趁你病要你命”的想法,发动伊朗的特别军事行动。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两伊战争,萨达姆就不会欠下天量的战争债务,后面选择入侵科威特,也就不会有后续的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虽然历史不许假设,但我们可以推断的是,目前美国人在中东的被动局面,卡特政府误判伊朗伊斯兰革命形势有很大的历史责任。


从“亲密盟友”到“死敌”,美伊关系的演变,既是美国中东政策的一次惨痛教训,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好人总统”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如何一步步陷入道德与现实的两难境地。从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的历史来看,在革命前,伊朗是一个有限的,弱势君主统治的国家,自由是多与少的问题;而在革命后,霍梅尼的伊朗,那就是有和无的问题。美国人推崇的“人权”“自由”等等理想主义看起来固然迷人,但对伊朗这种后发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毒药。正如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所说: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都很稳定,但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现代化过程中,却容易产生不稳定。因此,后发国家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是根除现代化过程中保持政治秩序的唯一办法。不过,这里要强调的是亨廷顿所说的强大政府权威是一种制度化的权威和法治下的权威。这样才能够为保障政治秩序和推进政治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 图为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书影

正如韩国前总统朴正熙说的:“先经济复兴,再谈民主”。回过头看1970年代的伊朗,虽然经过激进的白色革命洗礼,但伊朗的基本国情基本没变化,70%多的人口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毛拉在农村信徒中说话比国王更管用,伊朗城市里的中产阶级没有壮大发展,革命之火在伊朗这种一旦点燃,巴列维王朝倒台也就只是时间问题。而美国人还想着用人权和民主限制巴列维,最后迎来了霍梅尼这样的政教合一的反美强人。可以说,美国人对伊朗的战略误判,正是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老话最好的注解。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5678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427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