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欧洲10天热死2000人,这3个指标比高温更致命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极端高温来得更早了


刚过去的6月和7月初,欧洲西部和南部经历了两波强烈热浪冲击(6月17日至22日,6月30日至7月2日),多个国家的地表温度超过40°C。据葡萄牙气象局(IPMA)的消息,葡萄牙中南部城镇莫拉6月29日的气温达到了46.6°C,创下该国大陆地区有记录以来的6月最高气温,其首都里斯本北部的最高体感温度一度达到了48°C。

不止是在欧洲,6月4日至18日以及6月21日至24日,我国也经历了两波高温冲击。全国102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突破6月历史极值,其中重庆潼南(41.4℃)、四川合江(40.7℃)等17站达到或超过40℃。实际上,整个6月,全球有12个国家、约7.9亿人经历了创纪录的高温,包括美国、加拿大(专题)北部、中亚、东亚、欧洲和西南极洲。




图片显示了2025年6月23日至7月2日期间,欧洲各地区最热5天平均气温与夏季(6月至8月)基准气温的偏离。黑色圆圈为该报告分析的12个城市,分别是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扎雷布、布达佩斯、雅典、罗马、米兰、萨萨里、巴塞罗那、马德里、里斯本。数据来自ERA5,图片来源于报告。

近年来,夏季高温到来的时间似乎更早了。据相关报道,通常情况下,欧洲这样的高温天气一般会出现在7月底或8月份。当人们尚未开始适应夏季的气温时,极端高温突然出现,其带来的冲击往往会更加致命。数天前,英国格兰瑟姆研究所在一篇研究报告中分析了12个欧洲主要城市10天内(从6月23日至7月2日,完整包括了第二次极端热浪)经历的热浪强度变化,以及因人类活动引起气候变化而超额死亡的人数。这些城市均是欧洲主要的城市中心,包括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它们分布在欧洲各地,涵盖了不同的区域。结果显示,这些城市6月的平均气温比1991年至2020年高出约2.81°C。

报告显示,这些城市出现了约2305起高温死亡事件,其中约有1500人(占65%)的死亡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引起,这也让当地的预期超额死亡人数增加了约两倍。其中有超过80%的人年龄超过65岁。



这些死亡都可以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导致气温了升高1~4°C。而更具体的原因是,高压与附近低压之间的大气环流形成了稳定的“Ω”型,这个“热穹顶”(Heat Dome)将暖空气困在了受影响地区。高压像个罩子一样把热空气困在了欧洲西部和南部,同时阻止了冷空气进入。此外,西地中海海面温度明显升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水温升高会导致沿海地区夜间空气冷却减缓,湿度升高。当人体的体温在夜晚无法恢复正常时,高温带来的健康威胁也会随之增加。

三个生死攸关的温度

在高温天气下,湿球温度(wet-bulb temperature)能较好地衡量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其综合了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汗液蒸发是我们散热的主要方式,而随着湿球温度增加,汗液蒸发会越困难,人体也会越难散热。



湿球温度达到约31°C时,人就很难通过正常出汗来保持体温。对于老人、病人或劳动人群,这个温度足以引发严重的中暑甚至死亡。更为极端的情况是,湿球温度达到了人体皮肤的温度,也就是35°C。此时,外界将无法接收人体释放的热量,人体无法再通过热辐射、对流和蒸发等来降温。在这种环境下,人哪怕不活动,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即身体内部器官的温度)也会不断上升,最终导致器官衰竭和死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借助多种降温手段,包括空调、冰敷和冷水泡脚等。这时使用风扇不仅无效,还可能会加速皮肤脱水和升温。



经历了炎热的白天,人体吸收了大量热量,如果这些热量在夜晚无法散发出去,不仅会影响睡眠,还会让内脏器官长时间遭受热应激,导致因高温死亡的风险增加。然而,随着气候变暖,温暖夜晚的天数正在增加。据相关报道,在今年6月的两次热浪期间,南欧大部分地区也经历了所谓的“热带之夜”(tropical nights),即夜间气温大于25°C。

不仅是欧洲,随着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夜间最低气温高于20°C(暖夜)和25°C的天数都在增加,且夜间高温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白天的极端高温增长,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其中,城市的热岛效应、海水平均温度升高都是十分关键的影响因素。这时候不得不再提一下比较有效的降温手段:当你在夜晚感觉炎热难耐时,可以开空调、采用冰敷和冷水泡脚等。


从生理学角度来讲,人们会因为高温或低温死亡,关键是由于体核温度(内部器官的温度)发生了变化。人的体核温度通常需严格保持在36.5℃至37.4℃。随着年龄、活动水平和一天中的时间等因素改变,这个温度也会小范围波动,确保人体内必要的酶促反应能顺利进行,这也是确保人体能正常运作的基础。

在短时间内,体核温度明显升高或降低都会是致命的。如果长时间暴露在温度、湿度高的环境下,身体吸收的热量超过了散发的热量,或者无法释放多余热量,体核温度就会随之升高,并引发高热症。当体核温度升高到38℃时,人会感觉到热、口渴和不舒服,再继续往上升,症状也会愈发严重,到40℃时就可能出现昏迷、脱水等。此时的人体升温并不同于发烧,因为发烧是由人体调节体温的中枢控制的,而高热症已经脱离了人体控制。



另一方面,如果身体过长时间暴露在冷空气和冷水中,又可能导致低温的情况。体核温度在35.5℃时,人会有感觉寒冷、轻度发抖的症状,到35℃会开始剧烈颤抖,可能会出现心脏不适。随着体核温度继续降低,人就会开始意识模糊、心跳减慢和呼吸变浅等。

不同气温杀死不同年龄段的人

高温暴露正在导致更多的过早死亡,很多研究都发现,老年人更容易受到高温伤害。不过去年12月,一项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针对于墨西哥的研究打破了这一认知,提示我们不能忽视高温对年轻人的威胁。




墨西哥拥有高质量的生命统计微观数据,记录了自1998年以来该国发生的每起死亡事件。通过将每一起死亡事件和高精度的地理气温数据相结合,研究人员发现从1998年到2019年,该国每年约3300人死于高温,其中75%的高温相关死亡和87%的高温相关寿命损失都发生在35岁以下的人群中。此外,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婴儿)也非常容易受到高温影响。相比之下,98%的寒冷相关死亡和90%的寒冷相关寿命损失发生在35岁以上的人群中,而其中大多数与寒冷有关的死亡发生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



研究人员发现,年轻人容易受高温影响的原因在于他们更有可能从事户外劳动,包括农业和建筑业,因此更容易脱水和中暑。此外,年轻人在一些行业中资历较浅,更容易承担大部分繁重的工作。此前关于墨西哥的一项独立分析显示,与其他群体相比,处于工作年龄的男性的死亡证明上更有可能将极端天气列为死亡原因。“我们预测,随着气候变暖,与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将会上升,而年轻人将会遭受到最大的伤害,”该研究的共同一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R. Daniel Bressler说。

而婴幼儿容易受高温影响,应该并不令人意外。婴儿的体表面积与体重的比值会高于成人,因此他们吸收热量会很快,但出汗降温的能力尚未发育完全。此外,他们的免疫系统也仍在发育,更容易在湿热天气出现腹泻,患上一些虫媒传播疾病等。还有一个原因是婴幼儿的活动自由度比成年人要小,无法轻易和自主改变不适的环境。

老年人更容易受寒冷影响,一部分是因为老年人的体核温度较低,更容易在较高的温度下感觉寒冷。此外,他们棕色脂肪组织含量明显较低,保温能力更差。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高温还是寒冷,极端天气都会对老人造成很大威胁:很大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或呼吸系统疾病,这些因素会增加他们在寒冷和高温等天气下的死亡风险。另外,老年人独居现象日益增多,在极端天气事件中,他们更难获得公共卫生资源。

中度寒冷最致命

不过当谈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死亡时,目前全球(包括墨西哥)与气温相关的死亡的首要原因仍然是寒冷,或者说中度寒冷。根据数据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网站2024年7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不同的城市都有最适合当地人的最佳生存温度。例如在较冷地区的城市(比如温哥华和伦敦),最佳生存温度约为18°C,而在北京则为25°C。

在最佳生存温度的两边,高温和低温都会增加死亡相关风险:在大多数地区,“中等寒冷”的温度下,死亡风险上升幅度都相对较低,但在极寒和极热天气下却会急剧上升。实际上,大多数人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略低于最佳生存温度的气温之中。这意味着大多数与温度相关的死亡发生在“中度寒冷”下,并不是极冷或极热天气,因为人们会在这样的温度下停留更长时间。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7.7%的死亡和温度相关,其中7.3%的死亡源于寒冷,剩余0.4%的死亡则源于高温。全球所有地区都存在这种想象,几乎没有哪个地区寒冷和炎热造成的死亡人数比值会低于3倍,很多地区甚至会高达10倍以上。即使在世界上最热的地区,寒冷也比高温更致命,而其中大部分死亡都是因为中度寒冷天气。不过在不同的城市,当人们有了适当的、应对极端气温的资源后,也能开始适应不同的气温。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50 Seconds and 7 DB Queries in 0.00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