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那個志願報了電競的男孩,如今在直播間賣耳機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伍俊平以前玩QQ空間,他最早發的幾條動態是2018年,高中時期轉發Uzi和TheShy的比賽高光,他寫過一句話:“以後我也要靠手吃飯。”


後來,他沒有再用那個十多位的QQ賬號發過自己的比賽,他成了賽事導播,也做過內容後期,忙的時候一天剪七個視頻,最長的一條是宣傳片,最後被戰隊老板否掉,說不夠“熱血”。

他明白“熱血”是指什麼,那種用定格畫面配上震撼配樂、結尾出現一句口號式字幕的視頻,在B站上總能漲粉,他照著模版再剪了一版,老板點頭說,這次可以了。


離開戰場的人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們曾經都以為自己會站在聚光燈下。”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錯覺。

在廣州一家電競青訓營做助教的小程告訴我們,他接觸到的初中生學員平均年齡不到15歲,最長的訓練時間是每天十小時。他們背著電腦鍵盤住在租來的公寓裡,吃外賣,打Rank,復盤,報打野動向,學習職業語音溝通。這些流程聽起來專業,實則是一種高強度的內卷試訓。

“選手生命周期短得可怕,”小程說,“基本是十五歲進場,二十歲之前打出來,二十二歲退役。”

職業圈對反應速度的要求接近極限,在LPL青訓營的基礎測試中,標准反應時間一般要控制在180毫秒以內,部分頂尖中單可以穩定在150毫秒以下;手部肌肉協調能力、眼手一致性,甚至“零延遲環境下的連點(連續點擊鼠標或鍵盤上的特殊鍵位)精度”都被作為系統評估的一部分。

他們打游戲用的是144Hz或240Hz高刷新率顯示器,DPI(鼠標靈敏度)固定在400到800之間,職業選手會通過反復訓練將轉身角度和手臂幅度記在肌肉裡。有的戰隊要求隊員保持統一鼠標型號和鍵帽布局,方便復盤時分析操作節奏。連一秒內點擊幾次,操作習慣偏拇指還是無名指,都會被量化進訓練手冊裡。

真正的游戲電競,是一種高度職業化的體育訓練,它對於選手的智力和體力要求極高。

普通玩家一天打五六把排位,職業選手要打20把訓練賽,復盤三小時,數據精確到每一場比賽的“視野控制時長”、“技能空耗率”等等。有人一局打完後要看三遍錄像,記下敵我雙方每一次走位的判斷依據,再拿去和隊裡的分析師對表。

“那種壓著時間活著的狀態,不是喜歡游戲就能受得了的。”小程說,“你得把游戲當工作,然後在工作裡不犯錯。”


在這樣的標准之下,哪怕是天賦出眾的年輕人,也未必能扛住三年。膝蓋和手腕損傷、視力疲勞、心理波動,甚至生活規律的紊亂,都會成為離開舞台的理由。

小程說,他見過一個17歲的小孩,轉身速度極快,但被淘汰的原因是“吃飯太慢,影響隊內節奏”。

“這不是你打得好就能留得下的行業。”他說,“你看到的每一個奪冠鏡頭背後,有幾百個孩子在宿舍床上刷牙洗臉,准備下一輪試訓。”

而電競專業這條正規教育的路徑,看似是對這種天賦體系的補充,實際上也面臨相似的問題。


大多數畢業生從未真正進入職業通道,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只是圍繞職業轉圈——賽事執行、直播剪輯、內容編導、社群運營。這些崗位並不具備長期成長空間,也難以向上突破,甚至在很多公司內部,電競專業的學歷不如實戰經驗管用。

南方某高校電競系一位輔導員透露,系裡曾有學生因為“實戰機會少”而主動退學。他說得直白:“現在的孩子,不是想學打職業,是想馬上打職業。”

而即便是走向幕後的人,也在消耗熱情之後,逐漸選擇撤退。

小皮現在已經轉崗到品牌部門,負責手游周邊的產品策劃。他說,自己原本只是為了留下來,從內容組調去了電商組,再後來才知道這意味著每周至少兩場直播、每天寫一份選題腳本。

他曾在大二時在學校組織的新生賽上做過解說,那一天,他站在講台前,拿著話筒,試圖模仿LPL解說鼓動性的節奏。

那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登上那塊投影屏幕。

“其實不是不喜歡電競了,是覺得自己已經沒什麼機會和它產生新關系。”

曾經在賽場上光芒萬丈的選手也並不好過,EDG前打野Clearlove曾嘗試轉型教練後再度復出,最終黯然退役;Uzi短暫復出後狀態不佳,承受了大量批評後選擇徹底告別。明星選手的退場如同行業的提前劇透,讓後浪們清醒也焦慮。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