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诺奖得主谈AI日常:每天对话30次,我已和AI"锁死"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凤凰卫视报道,他是世界上最早用计算机“看见生命”的人。


2013年,迈克尔·莱维特因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工作奠定了现代药物设计、结构生物学乃至AI辅助科研的数学基础。

莱维特自称“从未学过化学”,其学术路径充满跨界色彩,主张打破学科壁垒——从物理学、数学转向计算生物学,最终因化学领域的贡献获诺奖。


迈克尔·莱维特:我差点挂断诺奖组委会的通知电话

主持人 朱梓橦:

您当时预料到自己会获得诺贝尔奖吗?接到通知电话时您正在做什么呢?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迈克尔·莱维特:

我迷迷糊糊接了电话,结果手机掉地上了。他们又打了回来,然后做了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在加州(专题)这边,经常有人搞恶作剧。常有些自以为获得诺奖的人闹出笑话。凌晨两三点,有人操着瑞典口音打电话说“这里是瑞典科学院”,然后就开始戏弄人。所以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挂电话。

对方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是评委会主席,我希望你和房间里在座的几位朋友聊一聊。”我有几位瑞典朋友和法国朋友,他们上线加入,然后说:“还记得我们在某天做过的事吗?”我说当然记得,那些是只有我们才知道的事:一起出海航行,在意大利醉酒后干的傻事之类的。我立刻意识到:这次是真的。毕竟除了我们,没人会知道这些事。他们如此用心地验证身份,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迈克尔·莱维特:诺奖进入AI时代,也更早认可年轻科学家

作为跨学科应用的先行者,莱维特始终强调AI与计算化学、生物学的深度融合。他说,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标志着AI正式写入分子科学的发展史册,而他本人早在十年前便已预见这一趋势。而在他的日常生活中,AI早已不只是科研助手,更是陪伴与思考的伙伴。

主持人 朱梓橦:


莱维特教授,我们知道20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都与人工智能领域密切相关。很多人认为诺贝尔奖已经进入了AI时代。您如何看待这一最新发展趋势?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迈克尔·莱维特:

我认为这一安排颇具深意。诺贝尔基金会的历史沿革很有意思,自1895年成立至今已走过约130年历程,却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眼光。但就我个人而言,本届化学奖最显着的特点在于获奖者的年轻化。当下诺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接近80岁,而这次获奖者都在60岁以下。我认为这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诺奖开始更早地认可科学家的成就。这既是对AI领域发展的认可,也是对该领域实验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肯定。

主持人 朱梓橦:


我认为其中一些诺贝尔奖得主与科技巨头存在关联,例如谷歌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迈克尔·莱维特:

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谷歌旗下DeepMind团队江珀和哈萨比斯开发的AlphaFold就特别依赖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本质上是通过构建大型语言模型来解析蛋白质结构,但前提是必须有人先完成那些蛋白质结构的测定工作。需要有人完成这些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他们将这些早已存在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以一种更易用的方式整合起来——这确实是重大突破。他们采用了极具创新性的AI方法,正如哈萨比斯早前开发的AlphaGo,它可通过自我学习掌握围棋棋艺。这些系统都非常有革新性。

当然,这些成就也离不开众多未被表彰的科学家们的贡献,有些人的贡献非常具体,有些则更为广泛。这种情况在科研领域屡见不鲜,确实是个关键因素。但2024年这个时间节点选择很有深意:因为这一年人工智能终于迎来爆发式发展,虽然相关技术其实早已存在。

因此我认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此举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众所周知,诺贝尔奖的评选总会有遗珠之憾——包括我所在的研究领域也是如此。但关键在于,诺贝尔基金会正在努力构建一个连贯的科学传承图景:从1920年获奖的爱因斯坦等先驱,到当代的杰出科学家——除非他们确实取得了非凡成就,否则很难获此殊荣。

当然,世界上重要的科学奖项远不止诺贝尔奖。但通过这样的评选方式,诺贝尔奖成功保持了其独特的权威地位。这种坚持确实值得赞赏。

诺奖得主谈AI日常:我已经“锁死”在这个生态系统里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