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30年后,陈佩斯重回大银幕,但可能会被骂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从黄金时代消失-

从7月12日开始,《戏台》点映了十多天,至7月25日,票房累计近7000多万,走势和《长安的荔枝》相当。目前,其累计票房预测为3.6亿。


公映后,票房能否突围,需要看口碑,也要看陈佩斯曾影响的几代人会不会进影院支持。

对,他影响的不止一代,从六零后到七零后,再到八零后,大概都对他印象深刻。

毕竟,他的横空出世,是在四十年前。

内地的喜剧,在1984年的除夕夜,有了一道分水岭。劈开那道水流的,正是陈佩斯。在此之前,中国的文艺舞台是严肃的,教化是第一功能。但此后,“笑”本身成了一种正当精神需求。

这一切,源于一个叫《吃面条》的节目。陈佩斯演的“陈小二”,穿着不合身的戏服,端着一个空碗,用近乎夸张的无实物表演,把一碗不存在的面条吃得活色生香,让习惯了严肃文艺的观众,第一次在电视机前感受到了纯粹喜剧的冲击力。

那一年,他30岁,一夜成名。


接下来的十几年,他和朱时茂成了春节联欢晚会让人期待的定海神针。他是《主角与配角》里,总想把“八路”的戏抢过来的“汉奸”,那句“队长,别开枪,是我!”成了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是《警察与小偷》里,穿上警服就找不到北的小偷,把小人物乍穿权力外衣后的可笑与可悲,演得入木三分。



在公众眼中,陈佩斯就是那个挤眉弄眼、油嘴滑舌、浑身都是戏的喜剧天才。这是他的第一副面孔:小丑。


但在私下里,他有另一副面孔。

朱时茂说他,“比较严肃、也很严谨,不苟言笑”。他是个“一根筋”的人,为了作品能和朱时茂在排练场吵得天翻地覆。早在1979年拍摄电影《瞧这一家子》时,导演王好为就发现,陈佩斯宿舍的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人物分析,把他所有戏的动作语言都写在上面,“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演员像他这么用功。”

他的妻子说,他骨子里有一种“平民意识”。这源于他15岁时的经历。那一年,父亲陈强被打倒,他被下放到内蒙古的沙漠戈壁,待了四年。在那里,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中国的底层百姓,知道了饥饿和贫困是什么滋味。这种经历,让他演小人物时,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亲切和悲悯。

这第二副面孔,是一个严肃、较真,甚至有些悲观的知识分子。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副面孔维持着微妙的平衡。但在春晚这个巨大的名利场和权力场中,平衡终究会被打破。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8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