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創新藥出海爆單:半年已攬下660億美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出海下一步


隨著國產創新藥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升,中國藥企的出海征程也必然從完成交易向爭奪更高話語權演進。這種演進不僅體現在持續攀升的交易金額上,更反映在出海模式的迭代與全球布局的深度上。

CIC灼識咨詢總監盧李康告訴時代財經,中國創新藥出海經歷了2個階段,2010年起步開始出海歷程,第一階段在2010—2019年,中國藥企出海項目數量不到20個,多數產品集中於腫瘤領域, 國際化趨勢尚未形成;第二階段則過渡至2020年,這一年中國藥企出海項目數量大幅增長,創新藥出海項目增至12個,並連續三年快速增長,於2022年達到25個。


中國藥企的出海模式亦在不斷地迭代升級,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從最早期的出口演變為借船出海、NewCo、分離子公司、並購出海、自主出海和平台出海等。

伴隨出海模式的多元演進,行業競爭也進入更深層次的較量。

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江遠投資合伙人李佳安在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表示,“出海的趨勢已經很明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精准地選出我們想參與的BD、NewCo項目。而對於被投公司而言,我們也會建議,怎麼樣精准且有效率地找到海外的合作方。以供給端和需求端為原點,供給端可以看到,項目是源源不斷的,中國創新藥企在內卷,亦在‘出海’外卷,我們能看到大量的項目在推進,但就我們投資角度而言,精力與資源亦是有限的,我們需要用有限的精力,尋找最精准的好項目。”

那麼,精准篩選的標准是什麼?

李佳安對時代財經解釋道,“需求端,大方向仍然是要了解MNC到底需要什麼,無論BD或是NewCo,其實本質上還是建立在MNC需求的基礎上,因為很多龐大的MNC不太可能從零開始研發,它們有需求;其次,有沒有匹配的管理團隊,他們是否有BD的經驗,將管線或者NewCo項目持續推進;最後就是觀察到底哪些賽道、子賽道比較火熱,除了腫瘤這一主賽道,自免、代謝領域也是當下大熱的方向,包括圍繞新機制、雙靶點/多靶點的減重方向也會特別關注。此外,例如眼科、腎病等領域,也是一些MNC存在明確需求但全球優質資產供給比較有限的,我們都會關注。”


以諾和諾德和聯邦制藥的交易為例,諾和諾德方面對時代財經表示,諾和諾德致力於為肥胖症、2型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代謝疾病的患者提供改進的治療選擇,通過內部和外部創新來實現這一目標。與聯邦制藥達成的這項許可協議與其業務發展戰略以及肥胖和糖尿病戰略密切相關。“我們希望在心血管代謝疾病領域開發一系列差異化的治療選擇,增加一個靶向胰高血糖素、GLP-1和GIP的候選藥物將為我們的臨床管線增加重要的選擇性。”諾和諾德方面稱。

許雲對時代財經表示,“每天我們會有大量新項目進來,我們只會挑選我們重點要看的領域、重點的項目,其他都是不要看的。但隨著中國創新藥生態系統越來越強大,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關注度亦越來越高,我們也准備在我們所覆蓋的每個疾病領域都放一個人選,去跟進、交流。”

本土藥企在出海征程中也愈發積極地尋求並爭奪更多話語權。在此背景下,當法律框架與資本邏輯均已就位,交易能否最終落地,關鍵便回到企業自身,即篩選標准能否轉化為可驗證的執行方案。其中,清晰的適應症推進路徑、可量化的階段性裡程碑,以及能與MNC高效對接的落地團隊,三者缺一不可。


王勁松對時代表示,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他更在意將來出海是否能夠覆蓋更多疾病領域、持續迭代技術與分子,以及如何與全球MNC實現深度綁定。他指出,一方面,他們將持續深耕免疫性疾病和腫瘤兩大核心疾病領域。除此之外,還將探索更多新領域,如神經退行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

出海是和鉑醫藥的戰略核心方向之一。未來,我們的出海計劃將圍繞‘更全、更新、更深’三大維度展開。”王勁松稱。

與阿斯利康的全球戰略合作便是和鉑醫藥對與MNC深度綁定的一次探索。這項合作不僅包括基於Harbour Mice全人源抗體技術平台在多治療領域的多項目授權許可協議(最長達10年),而且阿斯利康對和鉑醫藥進行了1.05億美元的股權投資。另外,雙方還將在北京共建創新中心。

“在未來,隨著和鉑全球生態圈越來越壯大、成熟,全球越來越多的頂尖機構陸續與我們達成合作,相信會誕生更多類似的深度綁定模式。”王勁松對時代財經稱。

多位企業受訪者對時代財經表示,從Biotech的角度,中國創新藥的發展不斷在變化,技術授權、管線授權、NewCo等模式的加入,是企業從“燒錢求生”到“盈利增長”的關鍵一躍。“中國創新藥正經歷新的變化,‘全球化、差異化、可持續’將與中國創新藥下半場共生,進一步從跟隨創新(Me-too、Fast-follow)走向源頭創新(First-in-class/Best-in-class)。”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