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当孙子发现爷爷的另一面..."理科生爷爷与184封家信"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通过家信,我才知道,爷爷是这么过来的。他出生在浙东一座不到100户人家的农村,父母种水稻,他排行第三,是唯一的男孩。初中住宿费每月6元,是一百斤稻子的价格,第二年家里负担不起住宿费,他开始走读。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读大学前,爸妈摆了一桌酒席。


爷爷四年前回老家祭祖,在八妹那里翻出了从1959年到1991年,他和他爸妈、他大姐之间的家信。最后一封是1991年,爸妈死了,他没有家可以寄信了。原件很多细节看不清了,去年我发现他用手抄下来两三大本,根据记忆增补了一些细节。

第一封信是他刚上大学,写自己参加院体育代表队接受国庆检阅,享受最高级别的助学金,每月14.5元。之后他“光荣的被批准加入科研尖端小组”,利用超声波烧饭、洗衣。1961年去矿上实习,一天8小时,吃四顿饭,实际工作不到4小时,闲下来就跟工人聊天,“生活很好,工作也轻松。”


二姐捡到200元钱,交给警察,他极力祝贺“拾金不昧”。家里遭遇台风,他问“不知今年的收成如何?”也和现在的大学生一样,在信里羞涩地提到经济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裤子,长裤也破,短裤也破。”

工作后,来信地址变成了“武汉冶金部安全技术研究所”,他去各地矿上出差,地址又变成各地招待所。

1967年他买了一块手表,给二姐买了棉絮,有了经济能力。工作后的信,很多是给家乡姐妹的答复,他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六妹向他咨询工作,他告诉六妹,要考虑如何对社会贡献最大,“我们的前程主要取决于自己”。

这些我都不知道。我跟爷爷奶奶打视频,一个星期一次,聊的都是吃了吗、注意身体,不超过4分钟。去年11月,我打算在社交平台上给他写回忆录,就问他,爷爷你不是有184封家信?给我拍两张。


有了这样一个由头,围绕家信,再去采访爷爷,视频通话就能有一个小时左右。账号名叫“李香灿的日记本”,是我取的,简介是他自己写的,“在倒计时的日子里回忆人生!”



●1961年,21岁,第二次实习的爷爷李香灿和同学。讲述者供图




读了爷爷的信才知道,他爸爸走的时候,他在爆破项目上,没有办法回去。家里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不知道他的座机号码,永远都是爷爷到了一个地方给家里报平安。

那次报平安,奶奶跟他说“你爸已经走了”,他晴天霹雳,赶了三天两夜的火车还是没赶上,农村三天必须下葬,回去的时候已经变成一座坟包了。

1991年,爷爷写给他爸的最后一封家信,愧疚自己未能承担照顾爹爹的责任,把这些都交给了在家乡嵊州的八妹,最后他说,“我今年有机会一定回家,能跟爹爹好好谈谈,我已是50多岁的人了。”但这一年他没有赶得及回家。
1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