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6名牌大学生溺亡之谜: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现场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图为网传浮选槽实景,槽内液体似乎不断冒泡,如同水在沸腾下的状态。(网络图片)




图为网传另一类型浮选槽,可见槽内配有搅拌装置。(网络图片)


“溺亡”之说,经得起推敲吗?

事实上,相较于矿厂安全管理,舆论更关注的问题是:这六名大学生,究竟是怎么死的?

官方的初步通报将死因定性为“溺亡”,但这两个字很快就引发质疑。在不少人看来,“溺亡”二字显得过于轻描淡写,既未还原事故经过,也难以反映事故现场的真实险恶。

公开资料显示,铜钼矿的浮选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池,而是一种用于将金属矿物从矿石中分离出来的装置。里面充满矿浆——一种混合了水、化学药剂与细碎矿粉的高密度混合物。

有业内人士向媒体解释,浮选槽中的矿浆水不仅含有悬浮物和重金属离子,还不乏强酸强硷的腐蚀性药剂,温度较高,安全风险极高。一旦坠入,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更直观的说法来自一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学生。他形容,浮选槽的垂直高度有十几米,里面是矿浆,“类似于泥石流,人掉进去动不了”。

不过,另一名在选矿厂工作多年的员工则称,矿浆通常是常温水稀释,五六十摄氏度的说法并不准确。但他指出,浮选槽内的搅拌装置力度很大,人掉进去极易被撞伤、骨折,甚至吸入矿粉导致窒息,几乎没有脱困可能。

也就是说,学生们坠入浮选槽之后,情况可能比“溺亡”要残酷得多。或许正因如此,许多网民难以接受“溺亡”这个说法。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质疑:学生掉进浮选槽后,到底是先被搅拌器撞击?还是因吸入药剂粉尘迅速窒息?又或者是两者叠加?

无论如何,如此严重的事故,似乎并非“溺亡”二字就能简单带过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曹林就在个人公众号上直言:“『溺亡』两字,写满了相关通报讳掩事实、淡化责任、模糊焦点、误导公众的小心机。”


不过,由于选矿车间本身就远离大众认知的范畴,关于浮选槽的细节说法也并不一致。《中国之声》实地探访事故矿厂时,浮选车间主任李春爽说,浮选槽PH值在8到9之间,为中性偏硷,温度约三四十摄氏度,并不存在强酸、强硷或高温的情况。

也因此,有些人对“溺亡”一词并不如外界那样敏感。中国前媒体人胡锡进就认为,这个词确实不够精准,但这也不会消弱此次事故对生产领域产生的警示作用,“挑剔一个词有些过度了”。

无论观点如何分歧,有一点是共识:“溺亡”这两个字是目前为止,官方通报中最直接、最核心的死因表述。在疑问尚未完全释疑的当下,人们对它格外敏感,也不难理解。

矿业事故屡见不鲜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宗格栅板酿成的惨剧。早在2021年,宝武水务湛江分公司一名巡检工人就因踩破老化的格栅板,坠入循环槽不幸身亡。最终,这宗事件被认定为一宗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矿业本就是高危行业,这一点毋庸置疑。过去几年,中国屡屡传出矿难噩耗:2023年2月,内蒙古一处露天煤矿坍塌,造成53人遇难;同年8月,陕西一座煤矿突发瓦斯爆炸,致11人死亡;2024年1月,河南一座煤矿发生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6人死亡,五人受伤。

有了这些事故的警示,中国官方加快对煤矿安全监管的步伐。去年1月,中国国务院公布《煤矿安全生产条例》,明确要求各地加强隐患排查、强化执法整治,力图扭转矿难频发的态势。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01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