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醫學界對維生素D的看法發生了哪些改變?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幾年前年度體檢時,家庭醫生讓我測個維生素D,查出來數值是14 ng/ml。按當時的標准,正常值是30以上,20-30是維生素D不足,低於20則屬於維生素D缺乏,我屬於“維生素D缺乏”。


我當時有點詫異。因為日照可以增加維生素D,人體有個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樣的功能,紫外線照射皮膚可以把皮膚中的一種化合物轉化成維生素D前體。而我那時候正熱衷於跑步,曬得黑黑的,怎麼還缺維生素D呢?

既然被診斷為“維生素D缺乏”,家庭醫生馬上給我開了每顆5萬單位的大劑量維生素D,每周只吃一顆。


按現在的醫學認知,這件關於維生素D的經歷有三點都做得不太對:測維生素D、判定維生素D缺乏、以及吃高劑量的維生素D。等下咱們一條條來分析一下。

過去十多年來,維生素D被發現和很多疾病都相關,比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摔倒、癡呆、抑郁、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等。因此維生素D補充劑的銷量飆升,維生素D的檢測率也隨之飆升,維生素D幾乎成了一個靈丹妙藥。但是最近這幾年來更多的證據出現,推翻了以前的觀點,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因為以前發現維生素D和各種疾病有關,幾乎都是觀察性的研究。但觀察型的研究分析並不能顯示因果關系,還可能會產生一些誤導性的結果。比如。天亮了雞叫了,但是天亮並不是因為雞叫導致的。

當人們發現維生素D可能和各種疾病有關之後,就開始進一步做“隨機對照試驗”。隨機對照試驗一直被認為是最有力的醫學證據,這樣的隨機設計使得實驗組和安慰劑組之間出現的任何差異,更有可能是由於維生素D,而不是其他變量引起的。

美國的VITAL試驗是迄今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維生素D隨機試驗。這項研究跟蹤了近2.6萬名大體健康的成年人,他們被隨機分配,要麼每天吃20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實驗組),要麼吃澱粉片(安慰劑組),平均隨訪時間為5.3年,再來看這兩組人的疾病發生率有沒有區別。

另外還有其他臨床試驗,包括新西蘭的ViDA試驗,這些試驗發現補充維生素D不能減少癌症、不能減少心血管疾病,而且也不能防止跌倒、不能改善認知、不能減少心房顫動、不能減少偏頭疼的發生頻率、不能改善中風預後,甚至不能降低骨折風險。

所以,美國內分泌協會在2024年推出了維生素D的最新指南,內容和以前有比較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現在有了更可靠的證據。科學對自然的認識就是不斷發展的,隨著我們對維生素D了解得更多,觀點也隨之發生改變。

那回過頭來說,我的第一個錯誤是什麼呢?新指南對普通人群不推薦常規測維生素D。這裡的普通人是指不到75歲的、居住在社區裡(不住在醫院裡或老人院)、非懷孕、沒有某些特殊疾病的成人。既然目前研究結果是根據維生素的水平去補充維生素D並沒有帶來任何臨床上的益處,那為什麼要查呢?所以現在不推薦常規測維生素D水平。

我經歷的第二個錯誤,就是以為維生素D值14是太低了,因為當時的正常值是30以上。但是其實在2011年美國醫學研究會(IOM)就發現維生素D到了12-16時,對骨骼的好處就開始到達平台期了,20以上就沒有更多益處了。

但是美國內分泌協會那時候認為30以上才算正常值,部分原因是當時指南的主筆Holic醫生強力推崇維生素D,他自己每天吃6000單位,有點極端了。

現在各種研究發現,美國人幾乎維生素D水平都是夠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的乳制品和早餐谷物裡面加了維生素D,所以研究顯示美國大眾的維生素D並不缺乏,因此沒有特殊原因就不必測維生素D。




其實美國預防工作組2021年的指南就不推薦查維生素D了:“對無症狀成年人,證據不足,無法推薦常規對維生素D缺乏進行篩查。”注意這個工作組的特點是他們的分析只基於科學證據,完全不考慮費用。

那到底什麼樣的維生素D水平算正常呢,其實現在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上所說,一般人水平在十幾到20就夠了,高也沒啥好處。然後呢不同季節維生素的水平可能有點變化,比如四月份到九月底在外面能曬到太陽,那你的體內的維生素水平就比較高。冬季日照少,維生素水平比較低,比如我的維生素D數值14是12月份測出來的。

塔夫茨大學的內分泌主任Pittas醫生指出,人的肝臓是有儲存能力的,我們身體的維生素D儲備可以維持10-12周,所以冬天維生素D水平下降是正常現象,除非水平特別低,一般並不需要擔心。

那第三個錯誤是什麼呢?是我吃的是大劑量的維生素D,50,000國際單位的。現在根據內分泌學會的最新指南,如果要補充維生素D推薦每天補充小劑量,而不是間歇性地大劑量補充。


所以,回首往事,那時候我不缺維生素D,也不需要檢測,更不需要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

寫到這裡,有朋友可能要問了,你說的是美國的指南,那中國人呢?

從醫學來說,各個人種之間的區別通常很小,好比小黑雞、大白雞、蘆花雞盡管看上去很不一樣,但性質上非常類似,都是雞,跟鴨子相差就特別大。又比如新冠疫苗或新冠專用藥Paxlovid,不管你是哪種人都有效。

但是不同政策可能起到的影響很大。比如美加和北歐國家比較重視在食品中強化維生素D,而日曬較多的亞洲和非洲包括中國強化維生素D的食物還不普遍,因此中國人的平均維生素D水平要相對低一點。

如果擔心自己的維生素D水平,最好的辦法是多去戶外走走,改善身心,順便造點兒維生素D。Pittas醫生說:“獲取維生素D最自然、最符合人體進化方式的方法,是讓皮膚通過陽光合成。”並不需要長時間暴曬就能滿足維生素D的需要。一項2010年的研究估算,從4月份到10月份,在波士頓(緯度相當於北京),如果有25%的皮膚暴露,每天曬太陽大約3到8分鍾就夠了。也可以多吃一點肥的魚、蛋黃或動物肝臓這些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

有一件事我以前不知道的,就是如果把白蘑菇放在太陽下,紫外線會把蘑菇裡的麥角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的一種形式,就和我們曬太陽產生維生素D一樣。居然100克蘑菇可能產生400單位的維生素D。想想吧,“我怕曬,那就讓蘑菇替我曬太陽吧”,多麼美好。

當然,如果想吃維生素D補充劑也是可以的。現在美國內分泌協會的推薦是70歲以下的成人每天需要600單位維生素D,70歲以上需要800單位。中國的推薦攝入量要低一些,18-64歲居民推薦400單位,65歲及以上 600單位。反正維生素D比較安全,不放心就吃點唄。

另外,常規需要補充維生素D的人群包括兒童(1-18歲)、75歲以上老人、孕婦、糖尿病前期病人,還有其他一些維生素D代謝異常者。

總之,科學界對維生素D看法的轉變反映了科學自我修正的本質,以及知識如何隨著時間推移從而被逐漸完善。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2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