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释永信惹麻烦: 释永信被查后,看看最初的佛教是什么样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释迦牟尼苦行像


经6年而无果,释迦牟尼放弃了苦修,沐浴进食以恢复体力,在菩提伽耶独坐树下冥思,终于悟道,成为了觉者佛陀,时年35岁。

其后,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纳西东北),对最初的五位追随者讲法。这五位比丘成为佛教最初的僧团。此次说法的内容首先是对“中道”的阐释,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与纵欲的尽情享乐两个极端。苦行与纵欲是修行中常见的两种路线,体现了对传统婆罗门教的叛逆。


这次讲法之后,释迦牟尼开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说法历程,其足迹遍布印度的东西南北。佛陀接纳了最初几位弟子之后,允许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门徒,佛教的队伍逐渐壮大。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佛陀北渡恒河,途中患病,行至拘尸那迦城娑罗双树林,对弟子作临终嘱托之后,于夜晚安然入灭,享寿80岁。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为规范教团,维护正法,僧团首领召集僧团代表(号称五百罗汉)举行结集,史称第一次结集。

第一次结集历时数月,其间并未出现大的分歧。“多闻第一”的阿难诵出佛陀的言教,集合成佛教的经书,“持律第一”的优波离诵出教团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议事制度,集合成为戒律。当时印度重记诵而轻书写,所以这次结集只是取得了统一认识,但并未形成书写文献。



▲阿含经中蕴含的世界观

第一次结集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条:“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


“诸法无我”指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

“涅槃寂静”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

这三条是“印”证佛法真伪的标准,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可以确认公文的真假,因此称为“三法印”。

▌“部派佛教”


真和尚不接受金钱布施

佛灭度时,佛教的流布区域还仅限于恒河中游地区,其后百余年间,佛教在王室支持下向西和西南方向扩展,逐渐深入民众。

但地域广大而距离阻隔,各地风俗影响了僧人的戒律,于是先是由于持律的不同,后来也因为见解的差异,各地僧团逐渐分裂为多个部派,分支传承于印度各地。

佛教公认第一次重大分裂,发生于佛陀入灭后百年。当时在印度东部有些比丘开始违背戒律规定接受金钱布施等等,一位来自西边的比丘对此表示反对,双方发生争议,于是约集有威望的长老前来仲裁,裁定接受金银等十件事情“非法”。

为了统一认识,僧众随后举行了结集,称为第二次结集。主张接受金钱布施的比丘并不接受此次决议,而是另行结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据说有万人参加,称为“大结集”。

这两支僧团分别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两派,并在其后的几百年间继续分裂,相传有十八部。

▌“护法转轮王阿育”

前半生恶魔,后半世圣人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