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釋永信惹麻煩: 釋永信被查後,看看最初的佛教是什麼樣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釋迦牟尼苦行像


經6年而無果,釋迦牟尼放棄了苦修,沐浴進食以恢復體力,在菩提伽耶獨坐樹下冥思,終於悟道,成為了覺者佛陀,時年35歲。

其後,釋迦牟尼來到鹿野苑(今印度瓦拉納西東北),對最初的五位追隨者講法。這五位比丘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團。此次說法的內容首先是對“中道”的闡釋,即避免苦行的自我折磨與縱欲的盡情享樂兩個極端。苦行與縱欲是修行中常見的兩種路線,體現了對傳統婆羅門教的叛逆。


這次講法之後,釋迦牟尼開始了長達四十余年的說法歷程,其足跡遍布印度的東西南北。佛陀接納了最初幾位弟子之後,允許這些弟子各自接收新的門徒,佛教的隊伍逐漸壯大。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佛陀北渡恒河,途中患病,行至拘屍那迦城娑羅雙樹林,對弟子作臨終囑托之後,於夜晚安然入滅,享壽80歲。

▌“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為規范教團,維護正法,僧團首領召集僧團代表(號稱五百羅漢)舉行結集,史稱第一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歷時數月,其間並未出現大的分歧。“多聞第一”的阿難誦出佛陀的言教,集合成佛教的經書,“持律第一”的優波離誦出教團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議事制度,集合成為戒律。當時印度重記誦而輕書寫,所以這次結集只是取得了統一認識,但並未形成書寫文獻。



▲阿含經中蘊含的世界觀

第一次結集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為三條:“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指世間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間遷流變異,無一常住不變。


“諸法無我”指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

“涅槃寂靜”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

這三條是“印”證佛法真偽的標准,如同世間的公文,憑借印鑒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

▌“部派佛教”


真和尚不接受金錢布施

佛滅度時,佛教的流布區域還僅限於恒河中游地區,其後百余年間,佛教在王室支持下向西和西南方向擴展,逐漸深入民眾。

但地域廣大而距離阻隔,各地風俗影響了僧人的戒律,於是先是由於持律的不同,後來也因為見解的差異,各地僧團逐漸分裂為多個部派,分支傳承於印度各地。

佛教公認第一次重大分裂,發生於佛陀入滅後百年。當時在印度東部有些比丘開始違背戒律規定接受金錢布施等等,一位來自西邊的比丘對此表示反對,雙方發生爭議,於是約集有威望的長老前來仲裁,裁定接受金銀等十件事情“非法”。

為了統一認識,僧眾隨後舉行了結集,稱為第二次結集。主張接受金錢布施的比丘並不接受此次決議,而是另行結集,形成自己的戒律,據說有萬人參加,稱為“大結集”。

這兩支僧團分別形成上座部與大眾部兩派,並在其後的幾百年間繼續分裂,相傳有十八部。

▌“護法轉輪王阿育”

前半生惡魔,後半世聖人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