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釋永信惹麻煩: 釋永信被查後,看看最初的佛教是什麼樣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第二次結集後,阿育王繼位(公元前268~231在位)。阿育王用無數平民的生命血洗了幾乎整個印度,其連年征戰使得印度首次獲得統一,其版圖覆蓋了除南端之外的整個南亞次大陸。


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屠殺場面,阿育王內心急劇波動,最終“放下屠刀”,開始信仰並極力弘揚佛教,使得佛教流布范圍更廣,僧團人數激增,但魚龍混雜,眾人一致認為應請出德高望重的長老帝須主持大局。

於是在阿育王的支持下,帝須長老主講法義,肅清僧團,恢復了寺院的正常僧務。為進一步鞏固成果,約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帝須召集高僧千人舉行結集,史稱第三次結集。


第三次結集後,阿育王分派上座去各地弘揚佛教,所到之處,自成一派。分派至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今克什米爾地區)及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區)的上座形成了主張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法都是實際存在的——“說一切有部”。



犍陀羅被希臘人統治百余年,希臘神像傳統植根於此。

而佛教傳入錫蘭(今斯裡蘭卡)之後,形成了代表保守思想的大寺派。該派僧人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將口傳的三藏經典以巴利語寫出。錫蘭大寺派將上座部佛教和巴利語經典傳至東南亞各國,發展成為南傳佛教。

▌“大乘思想”

達摩贊歎東土,好一派大乘氣象


阿育王之後印度重回割據,公元前2世紀,新興的王朝扶持婆羅門教而抑制佛教,佛教遂向南和西北兩個方向轉移。

印度施行寬松的宗教政策,流行於此地的大眾部很可能對大乘思想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西北印度,亞歷山大東征後希臘人建立的大夏不斷入侵,並逐漸接受佛教信仰。其後大月氏西遷並逐步占領大夏,建立以犍陀羅為中心的貴霜帝國。

政治上的頻繁更替使得這裡的佛教,與來自中亞甚至歐洲的諸多思想形態相碰撞,對大乘思潮的產生有重要影響。




公元前1世紀左右,印度興起一種有別於主流的佛教形式,初稱“菩薩乘”,後來這一潮流被冠稱為“大乘”,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同時貶稱舊有的部派為“小乘”。

大、小乘的主要區別:

●在理論上,小乘更注重個人解脫,以生命的無常來解釋“無我”,即“人無我”;大乘則涉入對終極真理的思考,除人無我之外,還主張一切事物皆無實體,即“法無我”。

●在實踐上,小乘以自利為主,強調出世與個體解脫;大乘則以利他為自利,追求普度眾生。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