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國家狠砸千億鼓勵生娃"才發3600 誰生啊"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


千呼萬喚的育兒補貼政策,終於下來了。

“從2025年1月1日起,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生育的3周歲以下嬰幼兒發放補貼。


育兒補貼按年發放,現階段國家基礎標准為每孩每年3600元,發放補貼至嬰幼兒年滿三歲。”

同事們看了新聞,最大的反應是:

“怎麼才發3600,這夠買幾罐進口奶粉啊?”

網上也一樣,相當數量的網友表示看不上這點錢。

有人說,給100萬也不生。

還有人建議大家別為了3600的“巨款”,就去跳火坑。

不知道你們身邊有沒有持類似觀點的朋友,反正網上挺多的。

但這個是全國性的政策,還有一些地方性的補貼也會發錢,比如呼和浩特給生育一孩的補貼就是一次性10000元,加上國家現在發的10800,也就是說呼和浩特生一個孩子能拿20800元。

另外,這個補貼後續應該會漲,一年3600不夠,可能明年就變成一萬,後年就變成2萬。你不在乎這個錢無所謂,會有人在乎的。

2

前幾年在微博上發過一個帖子,問大家:

“給多少生育津貼,你才願意生孩子?”

評論區裡,網友們開價基本都在百萬以上。



有說500萬的。



有說每月補貼5000的。





要求送五室大平層的。



還有IP上海的網友說:“如果國家能送我上海一套房,馬上生孩子。”

對此,我只能勸她放棄幻想。

因為北京上海這類人口淨流入的城市並不會為生育率走低過度發愁。

即便北京土著、上海土著不生孩子,外地人也會不斷湧入這裡打拼、落戶、扎根,成為新一代北京人、上海人。

所以,這些發達地區永遠不會缺人。





一圈看下來,我發現大家對補貼的要求都很高,當然仔細想想,這些“漫天要價”也不算毫無道理。

畢竟養個孩子真的很費錢。

據統計:

“我國居民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53.8萬元。

上海北京家庭的平均養育成本更是高達101萬元和93.6萬元。”

當你把一個孩子撫養到18歲所花的成本,除以人均GDP,會發現:

澳大利亞是2.08倍,法國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國是3.64倍,美國是4.11倍,日本(专题)是4.26倍,中國是6.3倍,幾乎是全球最高的。”

上面算的是平均數。

如果你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和育兒體驗——生孩子要去和睦家,養孩子要雇育兒嫂,孩子大了要送民辦幼兒園,為了讓TA贏在起跑線還得安排一堆興趣班。

那麼生個孩子的成本恐怕得上千萬。

哪敢多生啊……





可問題是,國家發育兒補貼的出發點,並不是要讓大家富養孩子,也不是讓寶爸寶媽享受怡然自得的育兒生活,更不是鼓勵那些死都不生娃的人為了錢多生孩子;

而是要給那些想生孩子的家庭提供兜底性幫助。



要知道:

“我國低收入組家庭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約12.6萬元。”

都市白領根本看不上3600一年的生育津貼,但這筆錢對於月薪小於等於2000的家庭來說,夠給孩子加幾頓雞腿了。

也算是件好事吧。

至少大人、孩子都能過得寬裕些,不至於像熱搜上的樸國航小朋友,沒有好衣服穿,沒有好東西吃,就連尿不濕都得循環使用。

3

也不用責怪那些不願意生孩子的人。

隨著人類不斷走向現代化,大家的生育意願普遍都在下降。

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多種原因。

比如,以前貧困國家衛生狀況差,新生兒夭折概率高,所以必須多生保證存活率,還有一些還處於農耕和游牧狀態的民族需要靠生孩子壯大族群。

但現在由於醫療水平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不需要生那麼多孩子來自保。

與此同時,隨著時代變遷,人的自主意識正在不斷覺醒。

在發達國家和部分先進的發展中國家,普通人尤其是女性擁有了更多對於人生的選擇權以及對於身體的主宰權。

他們了解社會競爭的激烈性,期待更好地托舉下一代的人生,因此面對生育更加謹慎。

揆諸世界各國,往往是:

窮國家比富國家愛生孩子。


農村地帶比城市地帶愛生孩子。

人均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群比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愛生孩子。

沒啥錢的人比有點小錢的人愛生孩子。

不信,可以看看這些證據:

下圖列舉的是世界生育率靠前的國家,基本都是目前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





美國學者根據國家GDP和生育率做了一條曲線,總體上GDP越高的國家,生育率就越低。



如果拿各國女性受教育年限和生娃數量做一張統計圖,則能看出來:

女性上學時間越長的國家,生育率就越低。



歐洲,很多國家為了化解少子化帶來的風險,嘗試過發錢催生。

結果發現,那些擁有體面生活和各種資源的白人並沒有因此多生孩子。

反倒是找不到好工作的黑人、吉普賽人以及各路移民(专题)為了多拿補貼狂生孩子。

美國,收入越高的人群越不願意生育。

反而是在貧困線下掙扎的人群比其他人生得多。



中國的情況基本相似。

研究指出:

社會流動會顯著影響人們的生育意願。


16到49歲群體代際向上流動時,生育意願顯著下降;

49歲以上、大學學歷以下和鄉村群體代內向上流動時,生育意願顯著下降。





無論立足於國家還是個人層面審視生育問題,你都會發現:

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

當國家高速發展的時候,生育率會走低。

當人追求個體發展,處在努力打拼的過程中,就會主動克制自然欲望。

而在避孕之後,一個國家如何靠新生兒擴大內需,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了。

4

面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困境,輿論常常責怪那些不結婚不生孩子的年輕人。

好像都是因為他們自私自利才導致灰犀牛橫沖直撞。



專家也認為,應該對他們“重拳出擊”。

把生育和公共福利掛鉤,倒逼獨身人士結婚生子。

理由是這群人領取的各項福利,還有養老金,實際上是靠別人家孩子交社保供養出來的。



還有博主建議我國效法日本,直接開征單身稅。

讓單身狗每月多繳點稅,用他們的錢補貼生孩子的家庭。



……

從平賬的角度看,這些想法有合理性,但從平權的角度看,多少都有點荒謬。

說到底,生娃又不是每個公民必須完成的功課,每個人都有權量力而行,自由地決定要不要,以及什麼時候要孩子。

所以,每每聽到學者坐而論道,網友都會拿這些問題懟得他們啞口無言:

“找不到對象又找不到工作的人,能免繳單身稅嗎?”

“加班太多,沒時間找談戀愛生孩子,有辦法解決嗎?”



“工資太低,租房、吃飯都難,根本養不起孩子,專家能幫我漲薪嗎?”



誰都知道,保持人口適度增長對家族、國家和人類有正向意義。

可在拯救地球之前,人家總得先填飽肚子,理順自己的生活吧?

連DeepSeek都會告訴你,人類那存在主義的焦慮,無法靠繁衍後代來消弭。





我們常說,刺激生育的前提是“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

實現這個目標,可以通過貼補備孕夫妻、幫扶多孩家庭;

可以是完善醫療、生育、托育服務;

可以是給寶爸放產假,給寶媽重返職場提供幫助;

給人口大省多提供優質教育資源,等等。

可很多人想出來的捷徑卻是建立一個“對不育群體不友好”的社會,威逼大家傳宗接代,好像不婚不育是十惡不赦的罪過…

這種方向性錯誤,讓人哭笑不得。

須知,某些事情只能正向激勵,不能逆向道德綁架。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