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全球豪赌固态电池,中国能否胜出?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网站

中国未雨绸缪


2023年前后,中国科技部和工信部组织了一次行业顶尖专家密集调研。

国轩高科首席科学家朱星宝对南方周末回忆,当时调研的课题是,是否有一种颠覆性的技术,会在未来冲击中国的全球电池地位。

调研的结论是:全固态电池。2024年,欧阳明高教授牵头成立了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中国政府推出了60亿元的固态电池刺激计划。

针对全球对手,中国方面最警惕的还是丰田。

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官方网站上,有一个智库研究栏目,定期发布行业研究报告。2024年11月同时发布了4篇研究简报,3篇都与丰田有关,包括丰田的固态电池专利布局跟踪、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进展、固态电池全球专利态势分析。

中国固态电池的研发企业,主要由车企、电池企业、固态电池初创公司组成。

车企中,比亚迪以自研为主,拥有专利数量较多,上汽集团与初创公司清陶能源合作,蔚来与卫蓝新能源合作,长安汽车与重庆太蓝新能源合作。

电池企业中,宁德时代投入最大。据界面新闻2024年11月报道,宁德时代已经将全固态电池研发团队扩充至1000人以上。


国轩高科、赣锋锂业也在积极投入。2025年5月,国轩高科宣布其全固态电池实验生产线已经搭建完成,进入预量产阶段,目前已经开始装车路测。7月24日,该公司披露已正式启动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量产线的设计工作。

专利最多的是中国台湾的辉能科技,其拥有约800项专利,于2025年1月推出首款全固态电池。

初创公司中,卫蓝新能源脱胎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拥有40年固态电池研发经验,清陶能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策文团队于2016年创办。


2025年2月,中国全固态电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组织了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中国龙头车企公开了全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和装车规划,其中,长安汽车、广汽集团计划2026年进行装车验证,比亚迪、一汽计划2027年进行装车验证,而他们的量产时间均设定在2030年前后。

总的来看,在全固态电池的竞赛中,海外公司掌握的专利数量远高于中国公司,进展也快于中国

“全固态电池就像一个僚机”

中国拥有液态电池的先发优势,但这也成为研发固态电池的障碍。

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因此生产过程与液态锂电池完全不同,所需原材料不同,生产设备也不同。

以硫化物电解质全固态电池为例,可以用干法工艺,反复辊压,不需要任何溶剂。而液态电池需要湿法工艺,将活性材料、导电剂、黏合剂混合成浆料后涂布。因此,全固态电池不需要用制浆机、搅拌机、湿法涂布机,但需要用干混设备、辊压机、转印设备。

液态电池中道和后道工艺需要把正负极和隔膜卷绕成电芯,然后注入电解液,封装后还要低压化成。而全固态电池需要叠片机,将材料堆叠起来再切割,还需要利用等静压技术,给予电解质和电极施加极高压力,确保粒子紧密接触,等静压设备工作压力通常大于100MPa。在后道工艺,还要引入高压化成设备,液态锂电池化成压力要求为3-10吨,而全固态电池要求60-80吨。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