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2萬億元的大生意 瞄准年輕人的錢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今天這個“情緒為王”的時代,我們追求即時的情緒滿足,也習慣於付錢就能獲得,但這可能遮蔽了很多深層次的東西。


趨吉避凶的護身符、令人上頭的盲盒、5元/杯的奶茶社交狂歡、溢價10倍的演唱會門票……

在這場正火熱進行的消費革命裡,人們正試圖花錢買來好情緒,趕走壞心情。


在這波風潮中,我們該如何看待情緒經濟正在重塑社會的脈絡?買賣之外,情緒本身的定位和價值是什麼?

情緒這門生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花樣,將我們的本質需求變成一件件消費品。壓力之下的人們急需低成本、見效快的情緒速效藥,於是,提供未知、刺激、儀式感等情緒的商品大行其道。

商品背後是極其敏銳的商家,他們迅速把人類最古老的快樂、安全感、掌控欲與歸屬感進行分類、設計、定價並出售。從實體符號到虛擬偶像,從寵物互動到AI陪伴,無所不包。

它看似快速解決了問題,實則制造了新的問題。

它提供了許多拋售焦慮、抄底快樂的捷徑,卻似乎切斷了人類自我救贖的道路。

別讓你的情緒輕易成為別人的生意。關於情緒的這門生意越是火熱,我們越要不帶情緒、更審慎地看待它。

當“××焦慮”“情緒價值”“情緒內耗”“情緒管理”“松弛感”等詞語頻頻出現在人們眼前時,與此關聯的一系列事物也應運而生:有人在線上購買“愛因斯坦的腦子”“好運噴霧”“情感樹洞”等產品,訂購叫醒、陪聊、哄睡等服務;有人在線下買Jellycat、水晶,拆LABUBU盲盒,去聽自己從小喜歡的歌手的演唱會,跟“紙片人”約會,或者就近找棵大樹抱抱……

這種消費形態,可以統稱為“情緒消費”或者“情緒經濟”。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情緒消費相關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預計2025年中國情緒消費市場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2025 年 6 月18 日,北京。泡泡瑪特城市樂園內,近期火熱的 LABUBU人偶參與表演,與游客握手互動。(圖 /CFP)

根據《2024中國消費趨勢洞察報告》的調查,受訪的18—65歲人群中,有64.6%的人認為自己“更看重精神消費”,有48.9%的人認為“每周要有單獨的時間找地方徹底慢下來放松”,還有44.2%的人“嘗試過多巴胺穿搭”。


消費者重新定義了消費,他們想要的是純粹、持續的治愈力,不麻煩、不用付出也因而不會受傷的陪伴感,以及易得、即時的情緒快充。為喜歡的東西付錢,被稱為“精神維護”。

日本學者三浦展在其著作《第四消費時代》中提到了“創費”的概念——為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費。這一屆年輕人,正是“創費”觀念的實踐者。他們遵從內心的需求,不從眾,以“悅己”為訴求,希望活出簡單、確定、不內耗的人生。

需要注意的是,只想要正反饋、杜絕負反饋,算不算某種逃避?把快樂和幸福歸為必須實現的人生KPI,是不是某種“從眾”?情緒價值被量化、感官化,又是不是某種“被制造的需求”?

以及一個終極之問:你的情緒空洞,因此被補上了嗎?

心情在變,消費也在變

情緒消費,簡而言之,指消費者通過購買達成情緒滿足和心理補償的行為。Z世代是其主要消費群體,他們在“內卷化”社會的壓力之下,通過消費行為尋求情緒紓解與精神歸屬。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