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許倬雲:中國文化讓我傷心的地方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今天,驚聞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在美國去世,享年95歲。


《十三邀》節目中許知遠采訪許倬雲的對話內容還歷歷在目,老先生對當下時代的關切、批判與期待令人印象深刻。在這時候說什麼都是蒼白的,就節選一篇老先生的文章,分享給黑噪音的讀者朋友們吧!

許倬雲,江蘇無錫人,1930年7月出生,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史學系,1956年獲文科碩士學位,後入美國芝加哥大學進修,1962年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獲人文科學哲學博士學位。許倬雲先生曾任台灣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職,1970年赴美,任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教授、校聘教授。1986年當選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九十年代以來,許倬雲先生先後被聘為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夏威夷大學講座教授、杜克大學講座教授、匹茲堡大學歷史系退休名譽教授等職。1980年當選為台灣“中研院”院士。他對台灣社會的民主政治轉型頗有貢獻,也是王力宏的舅爺。


本文節選自《許倬雲談話錄》一書。

許知遠對話歷史大家許倬雲:人類精神危機之下怎樣的生活更值得過_鳳凰網

許先生說:

中國文化到了今天已經是只剩皮毛,不見血肉,當然也沒有靈魂,這是叫我傷心的地方。……最要緊的是,將來幾十億人共同擁有這一個地球,怎麼活在一塊,怎麼相容,怎麼再造一個互讓、共存的人類社會?小到農村,大到全球,小到人員之間的爭執,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用什麼價值標准來判斷?……大家應當尋找共同生活的一套價值觀念: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丑,什麼是美。這是最叫人擔心的事情。

中國文化,殷愛之深,矚望之切,令人動容。


中國文化讓我傷心的地方

文 | 許倬雲

從五四以來,中國文化基本上存在於書皮上,也存在於窮鄉僻壤的旮旯兒裡。文化影響百姓的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在文化界,下裡巴人、陽春白雪受追捧程度差得太遠,昆曲永遠不能進入流行歌曲,像樣的書賣幾萬冊就了不起了,低俗的書賣一兩百萬冊。娛樂的雜志、時尚的雜志、小道消息的報刊,銷得好得很。換句話說,今天要說中國的文化庸俗,不算冤枉。


文化利用大量的資源,在表面上形成一個花團錦簇的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張藝謀的作風,全是聲、光、顏色,沒有內涵。他只是抓書上常提的中國四大貢獻,這些貢獻是歷史上的貢獻,不是今天的貢獻,沒有在文化內涵上提出好的音樂、好的文學作品,沒辦法找詩人來吟詠詩,沒有找出自己譜的叫人永遠紀念的歌曲來表演,對不對?

凡此方方面面,是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不然,乾隆時代就是如此,當時的中國文化是沒有內涵的,只是裝扮的,沒有自己的特色。中國文化到了今天已經是只剩皮毛,不見血肉,當然也沒有靈魂,這是叫我傷心的地方。

今天口口聲聲說“國學熱”,在世界各地辦孔子學院,其實沒有真正的內容。像白先勇這樣整理昆曲是極少的。我們本身也是百孔千瘡,用盡了自己的資源,活力也光了,從精英流離到下裡巴人,從內涵深厚變成表面膚淺,從有內容變成只有一個點綴。音樂和其他藝術形式,無一不如此。

不是今天,中國花了一百年左右的時間,逐漸一步步往下走,真是吊詭的現象。一方面我們看見民主是好東西,教育普及是好事情,人權普遍被尊重是好事情。但另外一個方面,全面平等之後,應當有優秀、特異的東西,卻變成了平凡。貝多芬不可能在平民裡面出來,不可能一千個人就直接創作成貝多芬。文化的領域要有一部分精英,但原動力已經衰退,才到了這地步。這是危機之一。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2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