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從趙露思解約風波說起:今天,人們接受怎樣的抑郁症敘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誰都不正常:文化、偏見與精神疾病的污名》


作者:[美]羅伊·理查德·格林克

譯者:[德]韋凌


版本:中信出版集團 2023年3月

僅從描述來看,這樣的情形顯得過於荒謬,但這可能真是精神類疾病的特殊性帶來的群體困境,無論是證明自己“真的生病了”,還是證明自己“真的痊愈了”,都是詭異卻真實發生的故事,這樣的窘境也使得許多患者難以感受本該存在的社會支持。

當然,在不少人看來,精神疾病患者的自證並不是大眾的認知缺乏造成的,而是那些濫用精神疾病特別是抑郁症標簽的人帶來的。換言之,是標簽化的抑郁症導致了真正的精神疾病患者陷入自證窘境。如果要解釋這個問題,可能首先要從被修辭化的抑郁症說起。

“擴大化”的抑郁症:

精神疾病作為一種修辭


正如前文提及,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在於難以外顯,除了嚴重的發作期,大多精神疾病患者是可以看上去與“常人”無異,但抑郁症會成為最容易濫用的標簽也與疾病本身的特質有關。



電影《丈夫得了抑郁症》(2011)劇照。


抑郁症的名字很容易讓人將其與情緒低落聯系在一起,而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因此,抑郁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種情緒。相較於雙相情感障礙、進食障礙、精神分裂等疾病,抑郁症的“偽裝”門檻更低,只要表現得興致不高甚至對著鏡頭哭泣,再填一些網上流行的量表,似乎就可以說自己抑郁了。而這種近乎“自我診斷”的抑郁症,更像是某種展演,最終指向的是通過病人身份獲得一些特權的期待。

精神分析學中有個常見概念叫“繼發性獲益”,指病人利用疾病、症狀操縱或影響他人,從而獲得實際利益。許多在網上或生活中自稱抑郁症的人,實際上只是在借助抑郁症這一標簽合理化自己的越軌行為,抑郁症成為他們為自身開脫的武器。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什麼一些人在負面新聞纏身時,會選擇為自己貼上抑郁症的標簽,希望借此扭轉輿論。這類事件的頻繁發生則直接影響了許多人對抑郁症的評判,“玉玉”“玉玉症”等帶有明顯嘲諷意味的詞匯也隨之出現。

中國人對精神類疾病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晚於西方,在很長一段歷史中,精神疾病在中國只是指精神分裂,精神病等於瘋子的觀念也普遍存在。作為1949年以來第一個在中國進行精神醫學研究的美國學者,凱博文注意到,在中國,神經衰弱的發生率遠高於抑郁症等疾病,尤其是患者本人,哪怕在經歷抑郁症治療後有好轉,也依然堅信自己是神經衰弱這種器質性疾病而非抑郁症這類精神類疾病。這些患者對抑郁症的堅決否認讓凱博文訝異,他將這種表現歸於中國傳統文化和當時的特殊社會背景,在當時的人看來,抑郁更像是一種退縮和消極,只有當這些表現以器質性疾病命名,才能獲得存在的合理性。

近些年,大眾對抑郁症有了更多了解,“心靈感冒”“一條黑狗”等表述的出現和流行,也使得抑郁症成為可以被允許的存在,抑郁也終於不再是軟弱、矯情的代名詞,更不是有錢人、讀書人的專屬疾病,而是一種可能廣泛存在的生理性疾病。

認知的轉變也表現在對抑郁症的敘事中,媒體對抑郁症的報道也從最初的將患者“他者化”、對疾病污名化,逐漸轉為近些年常見的更具人文關懷意識、聚焦個體困境的報道。另一方面,大眾文化對“抑郁症”的編碼,以及“憂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獨特審美內涵,給抑郁症平添了幾分浪漫氣息。許多流行小說中患有抑郁症的主角總是有著遠超於常人的智商、學識或藝術天分,而抑郁又讓他們散發著一種“病態才子”的氣質,使得一些人將抑郁症與出類拔萃、憂郁詩人氣質聯系起來,於是,有許多人會選擇盲目認領患者身份,似乎患有抑郁症是一件極具魅力的事情。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