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從趙露思解約風波說起:今天,人們接受怎樣的抑郁症敘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電影《飛越瘋人院》(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1975)劇照。


因為被浪漫化而擴大化的精神類疾病還包括雙相情感障礙,直到今天,這一疾病依然被一些人稱為“天才病”,甚至以梵高、伍爾夫、海明威等人為例,證明躁郁是一種天才的表現。

顯然,大眾媒介和文化工業一方面打破了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另一方面,也在通過傳播形式的影響下,使得這些疾病被添上了神秘或浪漫色彩,直接導致這些疾病成了某種獵奇符號,另一些人則通過認領疾病來完成自我身份的獨特化。這也能解釋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喜歡在網絡以精神疾病患者自居,他們期待獲得更多的是想象中的疾病光環。而當公眾人物參與到精神疾病敘事時,這種傾向會表現得更為明顯。

與名人“聯動”後的精神疾病

名人的影響力使得他們常常成為“意見領袖”般存在,名人效應甚至會體現在疾病知識傳播中。伊森·沃特森研究發現,在戴安娜王妃承認自己患有暴食症後,英國暴食症的發病率達到頂峰,也引起了全社會對暴食症的關注。日本皇太子妃雅子患“抑郁症”的消息,也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抑郁症”在日本的普及。




《像我們一樣瘋狂——美式心理疾病的全球化》

作者:[美]伊森·沃特森


譯者:黃曉楠

版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6年8月

事實上,國內抑郁症的普及同樣離不開名人的影響力,公眾人物每一次對精神疾病的討論,都會引發社會層面的關注。比如此前的張國榮、崔永元,近幾年的李玟、馬思純都讓更多人關注到抑郁症可能帶來的症狀和表現,也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部分抑郁症偏見。公眾人物借助自身影響力,讓精神疾病成為一種被看見、可以被討論的存在,這也有助於減少一些患者的病恥感,讓他們能更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也更容易被理解。從這一點看,公眾人物公開自己的患病史無疑具有正面意義。

另一方面,一些公眾人物為獲得繼發性權益,給自己貼上精神疾病標簽,並將精神疾病作為自身展演的一部分,而他們遠勝於普通人的影響力又使得濫用標簽產生的負面影響更大,精神疾病被再度污名化的風險也就更大。這也是為什麼精神疾病患者會對公眾人物的精神疾病展演格外敏感,因為公眾人物的每一次刻意展演可能都在影響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從而影響患者們的生存處境。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4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