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從趙露思解約風波說起:今天,人們接受怎樣的抑郁症敘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電影《美麗心靈》(


A Beautiful Mind,2011)劇照。

當然,那些真的患病且公開自己患病經歷的公眾人物也並非被所有患者接受,這些患者既希望能獲得社會支持,又擔心公眾人物參與精神疾病敘事會加劇精神疾病的擴大化,從而影響大眾對疾病的真實認知。正如不是每一次咳嗽打噴嚏都是感冒,也不是每一次情緒低落都是抑郁症,不是每一次焦慮都是焦慮症。但當公眾人物的參與使得社會過分關注精神疾病時,就可能導致一些並未患病的人群自我代入,進而又導致大眾對這些疾病產生錯誤認知。


從這一點看,希望讓大眾正確認識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患者的群體,似乎一直致力於將這些疾病的相關話語變得更科學、更符合精神病學診斷層面的定義,只有這樣,大眾才能真正理解精神疾病、理解精神疾病患者經歷的種種身心痛苦。

由此,我們又回到了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換言之,正因為這些疾病如此獨特,我們才會有如此多關於它們的敘事。



電影《憂郁症》(

Melancholia,2011)劇照。

當然,即便我們看再多患者的分享,閱讀再多相關文獻,甚至看了再多病例,我們可能都無法真正與那些身患疾病的人感同身受。正如魯赫曼(人類學家,著有《心分兩路:人類學家的精神科筆記》等)所言,共情永遠不可能准確。這一點在精神疾病患者身上,可能更為明顯。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無需再討論精神疾病,相反,正是這種獨特性賦予了精神病學以奇妙的吸引力,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類思想和情感的景象,遠比我們大多數人在這個小小世界中所能想到的更加荒涼、更加崎嶇,但也更加惹人驚奇”。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帕孜麗婭;編輯:西西;校對:劉軍。封面題圖素材為電影《憂郁症》(

Melancholia,2011)劇照。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