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废气排放为负?企业排污报告现"数据疑云"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企业自主填报的年度排污许可执行报告,被发现不少离谱的数据错误。梁淑怡|图

云南一个边疆县城,一家只生产木炭、薪柴的小微企业,2024年7-9月竟“排放”了111.9亿吨二氧化硫,而许可值仅0.36吨,超标311亿倍。企业赫然将其写入年度排污许可执行报告,原本为了“自证清白”,却因离谱的数据差错惹来争议。


企业填报年度排污数据,源自排污许可制度的要求,这是国内正在力推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证明行之有效。排污许可证相当于企业排污的“身份证”+“行为规范”。企业要将排污许可证规定的内容填写进排污许可执行报告中,并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示。

上述离谱的数据错误并非孤例。2025年6月,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青悦”)对2024年全国排污许可执行报告(下称“执行报告”)进行分析,发现了诸多明显的异常数据,有污染物名称被写错,甚至还有为负值的废气排放数据。青悦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的民间环保机构。

青悦负责人刘春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排放数据存在异常的基本是中小企业。而且,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往往自行检测排污情况,即便没有明显数据异常,其中一些企业也有可能并未将超标排放信息如实填写进执行报告中,以目前的监管措施较难有效核查。

排污许可制度逐步推行后,我国环保执法也在从传统的“猫捉老鼠”“抓现行”模式,向“审计式”模式转变,加强非现场监管,减少对企业的打扰。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曾参与我国排污许可制度设计多项工作的宋国君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提高数据精度,意味着付出更高成本。对于管理而言,必须要考虑边际收益。“数据质量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要能满足当下的需求即可,未来再逐步提升。”


生态环境部曾多次公开强调维护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性。2025年3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提到,始终对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零容忍”,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决不搞“下不为例”。

污染物名称写错,有超高超低数据

33.4万份,2025年5月,青悦统计发现,所有应发布2024年度执行报告的企业均已发布。按照此前生态环境部要求,所有行业企业要在2025年2月底前完成这项工作。达成100%的发布率,是排污许可制度的关键进展。


然而,这些执行报告中还存在许多异常数据。

有的错误非常低级。例如,污染物的名字被写错。有企业填写“二氧化硫(以NO2计)”,然而二氧化硫正确的化学式为“SO2”;还有企业将颗粒物(PM)也写成了“NO2”。

有的数据异常偏高。青悦本来想对全国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进行排序,但发现排名靠前的不是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的排放大户,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数据高得离谱。

例如,前述云南的这家企业2024年第三季度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111.9亿吨排名全国第一,明显偏离实际。该企业负责人在电话中解释,2024年7月,监测设备发生异常,公司聘请的第三方环保服务公司工作人员未经核实,便把异常数据填进了执行报告中。后来,经当地生态环境局提示,已经修正了这项数据。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3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