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印度: 一處千年遺跡考古,撕開了印度國內的南北裂痕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圖片說明:《印度教徒報》近日發表題為《考古學家馬克裡希南的基拉迪發掘報告:為什麼中央政府和泰米爾納德邦政府不和?》的文章。圖為報道截圖。

《今日印度》雜志近日報道,該國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一處歷史遺跡近期引發了印度南部地區與中央政府的激烈政治辯論,同時演變為印度不同地區對該國文明敘事權的爭奪。


英國廣播公司(BBC)也來湊熱鬧說,這還凸顯了“印度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

印度所謂“南北分歧”,是指該國南部和北部地區在多個領域存在的差異。

有觀點認為,這一分歧在不斷擴大並對印度的政治格局產生影響。

也有印度人一針見血地說:所謂“南北分歧”是印度黨爭制造的政治籌碼,目的是吸引各自的選民。

考古現場“正在變成戰場”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基拉迪村位置,基於中國標准地圖服務系統標注。(圖源:中國自然資源部)

看看印度的地圖可以知道,泰米爾納德邦位於印度南部,東臨孟加拉灣,南接印度洋。

在距離該邦第二大城市馬杜賴12公裡的基拉迪村,一項持續十多年的古遺址發掘工作,本應是印度考古界的盛事,然而卻引發了印度北部與南部、中央政府與泰米爾納德邦政府之間的爭吵。

究其原因,《今日印度》雜志表示,基拉迪村的發掘挑戰了印度文明以北部為中心的主流敘事。

2014年,印度考古調查局(ASI)首席考古學家馬克裡希南,帶領學者在基拉迪村一個占地100英畝(1英畝約合4046平方米)的椰林進行了多輪挖掘。

僅開挖了其中4英畝的地方,他們就發現了成千上萬件文物,包括墓葬甕、硬幣等。更重要的是,他們還發現了城牆結構、排水系統和水井,這表明這個地方此前可能存在一座繁榮的城市。泰米爾納德邦考古部門的專家估計,這些文物和遺跡有2000到2500年的歷史,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80年左右。

據BBC介紹,印度的第一個主要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之間出現在北部和中部地區。在它衰落之後,印度的吠陀文明在恒河平原興起,一直持續到公元前6世紀。

這一時期見證了大城市和吠陀文化的興起,而吠陀文化是印度教的基礎。因此,古代印度的城市化常常被視為一種北方特有的現象。在印度,一種主流歷史敘事是北方雅利安人“教化”了南方的達羅毗荼人。

參與此次發掘工作的考古學家阿賈伊·庫馬爾說,這是在印度南部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明確的古代城市定居點。對於泰米爾納德邦以及其他印度南部地區的很多人來說,基拉迪村的發現是他們身份的象征,給他們帶來了自豪感。



來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教師丹尼爾說,這些發現讓他為自己的傳統感到自豪,“這讓南部民眾感到驕傲,我們的文明與北部的文明一樣古老和重要。”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基拉迪村考古挖掘現場。(圖源:BBC)

然而,讓印度南部地區民眾失望的是,馬克裡希南近幾年遭遇了不公正的安排,先是被調走,後是給了個虛職,這導致其在考古界的影響力被削弱。接替他的人,在挖掘了僅僅400平方米的土地後,就表示當地早期發現的磚結構“沒有連續性”。這一說法與之前的考古結論嚴重矛盾,許多人認為這是在試圖淡化基拉迪村遺址的歷史意義。

這自然引起泰米爾納德邦以及其他南部地區諸多人士不滿。他們認為,印度中央政府在故意阻撓基拉迪村的考古工作,目的是保留目前該國的主流歷史敘事。

2023年,馬克裡希南提交了一份長達982頁的報告,但這份報告至今仍未能發表。印度文化部兼旅游部部長謝卡瓦特稱,ASI並沒有拒絕發表馬克裡希南的報告,而是“正在審查中”,專家的反饋尚未最終確定。ASI要求這位考古學家修改其報告,理由是報告缺乏科學嚴謹性。馬克裡希南對此表示拒絕,並堅稱自己的工作和報告遵循了標准的考古規則。

今年6月,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斯塔林稱印度中央政府拒絕發表馬克裡希南的報告是“對泰米爾文化和尊嚴的攻擊”。該邦財政和考古部門負責人那那拉蘇表示,印度中央政府之所以不願認可基拉迪村的考古結果,是因為他們將泰米爾人視為“二等公民”。

“基拉迪村考古發現之爭不僅僅是一場學術爭論,更是一場關於記憶、身份和權力的斗爭。”據《今日印度》雜志報道,該遺址“正在變成戰場”,不僅是關於陶器碎片等文物年代的爭論,而且是關於誰是印度文明中心的爭論。此外,印度不同地區對文明敘事的爭奪,也體現在文字考古等領域。


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



印度網友在基拉迪村考古發現視頻下面的留言:“我認為印度人民黨(BJP)無法接受存在比梵語更古老的事物這一事實。我覺得他們甚至無法想象一個世俗社會能夠存在。”(圖源:YouTube)

“圍繞基拉迪村考古發現的政治斗爭反映了印度根深蒂固的南北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印度“南北分歧”的表現之一,就是北方在政治上更強大,而南方在經濟上更繁榮。

印度“news18”新聞網稱,印度南部地區包括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特倫甘納邦、卡納塔克邦和喀拉拉邦。在印度人民院(議會下院)的543個選區中,南方地區約占130個。相比之下,北方各邦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僅北方邦就有80個選區。顯然,誰贏得了北方,誰就將統治印度

印度北部地區更加倚重農業經濟。印度政府去年的數據顯示,南部5個邦目前占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1/3,印度約25萬家工廠中至少有1/3在該地區落戶。



但南部地區人口較少,約占印度總人口的20%,且出生率不及北部。印度南部地區民眾平均壽命更長,該地區女性也比北方地區女性更有可能接受教育並擁有一份工作。

據《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觀察,印度北部地區民眾普遍個子比較高、膚色較淺,他們很多是雅利安人的後代;南部地區民眾則相對較矮,膚色較深,五官更像東南亞人,他們是印度土著——達羅毗荼人的後代。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民調顯示,宗教對於印度南北地區的絕大多數印度教徒來說仍然很重要,但強度有所不同。在北部印地語的中心地帶,89%的印度教受訪者表示,他們認為宗教在生活中極為重要,而在安得拉邦以南的各邦,這一比例為68%。

“政治斷層線”VS“對手的詭計”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基拉迪村考古挖掘現場,出土的墓葬甕中,內含人類骨骼和食物、陶罐等物品。(圖源:BBC)

地理環境或許是造成印度南北地區諸多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國以秦嶺淮河劃分南北,那麼印度呢?

印度的溫迪亞山脈是該國南北地區的天然分界線。該山脈以北地區擁有肥沃的平原以及豐沛的水源,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溫迪亞山以南很多地區因為靠海,很早就開始對外貿易,商業起步較早,而這也讓南部地區積累了商業知識以及制造業經驗。

印度《了望》雜志網站分析,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地區因為天然屏障不足,導致歷史上入侵者和移民不斷從這裡進入印度,然後通過河流以及平原迅速向東擴散。與此同時,溫迪亞山脈導致他們進入印度南部地區的時間更晚,這造成了北部和南部地區不同的文化。此外,隨著歐洲殖民者和基督教傳教士通過海路登陸印度,英語教育印度南部地區開始的時間比北部早得多,這造成了兩個地區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氛圍。

除了地理因素外,有分析認為,印度在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市場改革,放松了中央政府對經濟的管控,這也促進了南部地區的發展。該地區各邦變得更加獨立,可以制定自己的政策並積極爭取外國投資

據《環球時報》駐印度特約記者觀察,南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還歸功於這些地區更高的識字率和教育水平、先進的醫療保健系統、強有力的經濟政策以及關鍵基礎設施的發展。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基拉迪博物館展覽,包括從該遺址中出土的紅黑陶器。(圖源:BBC)

華爾街日報》認為,“南北分歧”已成為印度“鴻溝般的政治斷層線”。印度“The Wire”新聞網稱,這一分歧正在改變印度的政治格局。路透社近期報道稱,印度的“南北分歧”此前造成了中央政府與南部地區的多次沖突,而這一分歧正在擴大。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印度並不存在所謂“南北分歧”。印度“news18”新聞網此前發表題為《南北分歧:迷思還是現實?》的文章稱,所謂的“南北分歧”,顯然是印度人民黨對手的詭計。在印度經典的身份政治劇本中,當種姓和宗教失敗時,語言和地區就會被動員起來,以調動不滿情緒。



今年4月,印度防長呼吁,“南北分歧”這種“具有誤導性的敘事”必須結束。他駁斥了印度北部地區在歷史上主導南部地區的說法,並表示南部各邦在塑造國家的文化和宗教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印度南部的一些民眾對此的回應是,馬克裡希南的考古報告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公布?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