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每个爱掏耳朵的人 或早或晚要承受这些后果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55岁的李阿姨有个习惯,每次洗完澡都要用金属挖耳勺掏耳朵,觉得这样能“防进水”。半个月前,她掏耳时突然感到一阵刺痛,当时没在意,谁知第二天耳朵又肿又热,连嚼东西都扯着疼,夜里更是疼得睡不着觉。


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外耳道已经红肿化脓,确诊为急性外耳道炎。原来李阿姨用的挖耳勺没消毒,加上洗澡后耳道潮湿,破损的皮肤成了细菌温床。

“您这耳朵里的耳屎本是天然屏障,被您掏得太干净,反而没了保护。” 医生一边用冲洗器帮她清理脓液,一边解释,“以后洗完澡用干棉签轻蘸外耳道口就行,千万别再用金属勺掏了。”


遵医嘱用了五天消炎药后,李阿姨的疼痛终于缓解。她把那把用了多年的挖耳勺扔进了垃圾桶,坦言:“真是得不偿失,以后再也不瞎掏了。”

01

为什么掏耳朵有种莫名的爽感?

很多人喜欢掏耳朵,觉得这样有一种爽感。掏耳朵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是因为这个小小的动作同时触发了多重愉悦机制。

从生理学角度看,外耳道布满了丰富的神经末梢,当棉签或挖耳勺轻轻刮擦时,这些敏感区域会向大脑传递微妙的触觉信号,刺激快感中枢释放多巴胺,产生类似挠痒痒的舒适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掏耳朵往往伴随着"收获感"——当清理出耳垢时,大脑会误以为完成了一项清洁任务,触发原始的满足机制。

更奇妙的是,外耳道与迷走神经有密切联系,适度刺激可能带来放松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在掏耳朵时不自觉打哈欠或产生睡意。不过这种快感背后暗藏风险,频繁掏耳可能破坏耳道自洁功能,引发炎症甚至损伤听力。



02


乱掏耳朵的8大后果你中了几个?

耳朵作为人体重要的听觉器官,其健康需要科学呵护。生活中许多人习惯用棉签、指甲或挖耳勺自行掏耳朵,殊不知这种行为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以下8 大后果需格外警惕:

耳道皮肤损伤出血:耳道内壁皮肤薄如蝉翼,且富含毛细血管,掏耳时稍用力就可能造成破损出血,增加感染风险。


诱发外耳道炎:频繁掏耳会破坏耳道的天然保护屏障—— 耵聍(耳屎),细菌、真菌易趁虚而入,引发耳道红肿、疼痛甚至流脓。

鼓膜穿孔:若掏耳工具深入过深,或在掏耳时不慎被碰撞,可能直接戳破鼓膜,导致听力骤降、耳鸣,严重时需手术修复。

听力暂时减退:掏耳后残留的耵聍碎片可能贴附在鼓膜上,或因耳道肿胀堵塞声音传导,造成暂时性听力下降。

耳道湿疹加重:对于过敏体质人群,掏耳刺激可能诱发或加重耳道湿疹,出现瘙痒、渗液等症状,形成越掏越痒的恶性循环。

耵聍栓塞风险上升:盲目掏耳反而会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长期堆积形成坚硬团块,压迫耳道引发疼痛,甚至影响听力。

引发眩晕不适:耳道深部的迷走神经受刺激时,可能引发反射性眩晕、恶心,尤其对敏感人群影响更明显。

增加中耳炎概率:外耳道感染若未及时控制,炎症可能蔓延至中耳,引发中耳炎,出现耳痛、发热等症状,反复发作还可能影响听力。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1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