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紐約新聞: 《紐約客》|為何美國的飲食如此致命?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一位科學家曾試圖反駁“超加工食品正在危害我們的健康”這一理論,結果卻顛覆了自己對肥胖的認知。




包裝食品宛如墓碑。食品科學家們正在研究肥胖症流行的一個可能原因——超加工食品,“肥胖症”這一說法直到21世紀才被正式提出。插畫:Allan Sanders


直到不久前,42歲的紀堯姆·雷納裡(Guillaume Raineri)還是巴黎北部約10英裡處戈訥斯鎮的一名暖通空調技術員。他有著光頭和濃密的山羊胡。戈訥斯鎮因當地的一種面包——戈訥斯面包而聞名。這種面包歷史悠久,用當地種植的小麥制成,經過特殊工藝研磨,再慢慢發酵以增添風味。法國的精英階層曾經對它那酥脆又有嚼勁的外皮、柔軟且略帶甜味的面包心贊不絕口。雷納裡下班後偶爾會從面包店買上一條。他並不認為自己是個美食家,“但你知道的,我是法國人。”他告訴我。

雷納裡的妻子在位於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找到一份工作後,他們搬到了美國。這次轉變讓他有些震驚。“這裡的食物不一樣,”他帶著濃重的法國口音說道,“份量更大,鹽太多,糖也太多。”於是,他決定報名參加妻子新工作單位的一項有償研究。該研究旨在探究為何與幾乎其他所有國家的飲食相比,美國飲食會讓人們以驚人的速度增重並患上慢性疾病。“我想知道什麼對我的身體有益。”他告訴我。

去年11月,有四周的時間,雷納裡搬進了一個房間,裡面有一張窄窄的醫院病床、一把樸素的藍色躺椅和一輛健身自行車,他每天要騎上一個小時。“這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糟糕。”他說。他妻子下班後會來看望他。每周,他都要在一個代謝艙裡待上整整24小時。這是一個小房間,用於測量他的身體如何消耗食物、空氣和水。由於擔心他可能會偷吃一些不被允許的食物,沒有工作人員陪同,他不被允許外出。


每天上午9點、下午1點和6點,雷納裡都會得到一頓豐盛的大餐——大約2000卡路裡——並被告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第一周,他吃的是加工程度極低的食物,比如沙拉、蔬菜和烤雞,他感覺很不錯。但每周五,研究人員都會改變他的飲食。很快,他就開始吃高熱量的加工食品,用他的話說,這些食物“就滯留在我的胃裡”:雞塊、薯條、花生醬果凍三明治。他開始燒心,感覺腹脹、行動遲緩且煩躁易怒。

感恩節前幾天,我走進了那座宏偉的磚砌建築——NIH臨床中心,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於科學研究的醫院。我穿過寬敞的中庭,在內部的咖啡店買了一塊格蘭諾拉燕麥棒(有機壓榨菜籽油、大豆卵磷脂、可溶性木薯纖維),在電梯裡咬了一口。然後我跟著研究助理艾瑪·格林斯塔夫來到了雷納裡的房間。


雷納裡穿著淡藍色的睡衣坐在床上,翻閱著手機;他的腰間、手腕和腳踝上都纏著生物計量活動手環。差不多到了他每天進行“靜息能量消耗測試”的時間了,這個測試是為了評估他的新陳代謝在不同飲食之間的變化情況。雷納裡躺了下來;格林斯塔夫調暗燈光,把一個看起來像宇航員頭盔的東西戴在他頭上。通過測量雷納裡吸入和呼出的氣體,一台機器可以估算出他燃燒了多少卡路裡,以及這些卡路裡中有多少來自碳水化合物,多少來自脂肪。(分解脂肪比分解碳水化合物需要更多氧氣,研究表明,人們在食用加工較少的食物時會代謝更多脂肪。)一台監測儀估計,如果他今天剩下的時間都躺在床上,大約會消耗1700卡路裡。

測試結束後,雷納裡的超大份早餐被用推車推了進來。由於觀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飲食習慣,我被要求離開。(如果有人看著,你可能就不會吃那額外的甜甜圈了。)他開始享用一份蔬菜煎蛋餅、炸薯球和一大罐添加了纖維的牛奶。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營養學家將肥胖、糖尿病和心臓病等健康問題歸咎於美國飲食的諸多方面,包括含糖飲料和飽和脂肪。這些因素無疑是美國健康狀況極差的原因之一。但NIH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凱文·霍爾,正在研究一個直到21世紀才被提及的可能罪魁禍首: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霍爾認為,問題可能與高鈉或高膽固醇的關系較小,而更多地與工業加工技術和化學改良有關。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戈訥斯面包上塗抹自制果醬是沒問題的;但在神奇面包上塗抹斯馬克果醬就不行,即使後者的糖和脂肪含量更低。“我們的觀點是,我們過於關注食物的個別營養成分了,”霍爾告訴我,“我們開始認識到,加工方式確實很重要。”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5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