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世界上最小的海,快被"鼻涕"填滿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圖片來源:Unsplash

如果一些美麗的海洋注定會“消亡”,希望不是以這種方式。


藍綠色透亮的海水、松軟的白色海灘,在海天一色處飛翔鳴叫的海鳥群,在這樣的海島或海濱城市度過一段美好的假期,足以讓每一個被工作扭曲的靈魂重新變得鮮活。在很多土耳其人心中,該國境內世界上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Sea of Marmara)也曾是這樣的心靈歸宿,直到它被塞滿黏糊糊的“鼻涕”。

從2021年1月到6月,馬爾馬拉海的海面上一直漂浮著一層厚厚的淺黃色“鼻涕”。在沿岸和一些海灣區域,這些“鼻涕”將海面遮得密不透風。這種“鼻涕”被稱為海洋黏液(Marine Mucilage),人們則習慣將它稱為“海鼻涕”(sea snot)。它們的表面充斥著泡沫,摸起來黏糊糊的,而且還散發著一股令人惡心的味道——就像是海洋的嘔吐物。然而不只是海面,在海面下的深處水體和一些海底區域,這些“鼻涕”可以厚達十多米,早已化身為一張龐大的蜘蛛網彌漫在受污染的海域之中。



馬爾馬拉海(橙色圓圈)在土耳其的位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21年海鼻涕爆發時,馬爾馬拉海海面上的海鼻涕 圖片來源:Anadolu Agency

馬爾馬拉海面積約11350平方千米,是土耳其的內陸海,其兩端分別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Bosporus)、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與黑海和愛琴海連接。一些人會將其形容為一個“浴缸”,或許正是由於特殊的地理特征,才讓海鼻涕無法散開,進而維持如此之久。我們很可能因此想到比較熟悉的海洋藻類爆發,兩者有些相似,但又有很大差別。





2021年海鼻涕爆發時,馬爾馬拉海海水中也彌漫著海鼻涕 圖片來源:bianet /Ba??ms?z ?leti?im A??

海洋飄雪,為何變成了“海鼻涕”

在全球的海洋中,隨時都有無數微小的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從淺水區慢慢沉入深海。因為看上去就像是緩緩飄落的雪花,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海洋雪”。這些微小顆粒的成分包括浮游生物破碎的殘骸、海洋動物的排泄物和黏液,以及其他的有機或無機顆粒等。它們對於海洋淺層和深層的物質交換、能量流動,以及全球的碳存儲都非常重要。

而一些海洋會從如此“優雅”的姿態變成滿是黏糊糊的“海鼻涕”,還需要追溯到1729年。這一年,“海鼻涕”首次出現在地中海的亞得裡亞海(主要是北部海域),當時的研究人員將這種現象稱為“臓海”(mare sporco)。他們發現,海鼻涕其實是海洋中無數微小顆粒的聚合物。此後,“海鼻涕”在亞得裡亞海反復爆發,並在1980年後,開始出現在地中海的東部(愛琴海)和西部(第勒尼安海)區域。2009年,一項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研究發現,“海鼻涕”爆發還需要關鍵的大分子碳水化合物,正是這種物質造成了海鼻涕黏糊糊的質地。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的來源有很多,浮游植物在遭受環境壓力時會產生,或者細菌被病毒感染而裂解,也會釋放其內部的大分子化合物。



研究人員采集了有海鼻涕的海水,圖片來源於2009年的PLoS One論文

馬爾馬拉海的“海鼻涕”事件似乎早在2007年就開始了,2021年則是最為嚴重的一次。這次爆發事件得到了大范圍的報告,而科學家也對這次爆發進行了充分的溯因。根據相關報道,主要有3個因素在2021年馬爾馬拉海的海鼻涕爆發中,發揮了重要影響。一是過去的50年裡,隨著城市擴張,馬爾馬拉海周圍的居民已經超過了2700萬人,其周圍遍布著住宅區、辦公大樓,而土耳其近一半的工業設施也盤踞在這裡。至少有超過一半的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和人們生活產生的排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入了馬爾馬拉海。這直接導致了海洋中出現富營養化和異常的氮磷比。



海鼻涕 圖片來源:Annaleida/維基百科


另外兩個因素與馬爾馬拉海的海水特征,以及全球海水的平均溫度升高有關。其北部的黑海海水含鹽量低,而南部地中海(愛琴海)海水的含鹽量更高。這導致兩邊的海水在馬爾馬拉海匯聚時難以混合,而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一個過渡層,阻止海水的垂直循環。近年來,受全球變暖的影響,很多海洋的表面溫度都在上升,而馬爾馬拉海的升溫尤為明顯,其溫度上升了2.5攝氏度,比全球海洋的平均值高出了1.5攝氏度,更溫暖的海水也會讓其中的浮游生物更活躍。

浮上來,沉下去,都是生態災難



根據土耳其科學家對馬爾馬拉海的研究,從“海鼻涕”爆發前(2020年9月)到爆發初期(2021年4月),該海域中浮游植物(各種藻類)的種類明顯下降,但數量增長從近4倍到25倍不等。這次爆發式的增長最終因海域中的氮消耗殆盡而結束。而危機也隨之而來,大量的藻類在營養缺乏,無以為繼的壓力下,開始分泌大量的黏液。很快它們開始死亡,相互碰撞、粘連,聚集成團塊。剛開始,這些團塊只是一層懸浮在表層海水中的黏液墊,它們可以將周圍幾乎所有東西都困在黏液裡面,包括細菌、病毒和魚苗等等。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細菌消耗著死去的浮游植物和氧氣,開始茁壯成長,它們增加了黏液墊的質量和氣體含量。而病毒也開始感染這些原核生物,釋放出更多的黏液和氣體。隨著黏液因氣體而膨脹,它們開始上升,一直到達馬爾馬拉海面。


根據2019年PLoS One論文的發現,每一毫升海洋黏液中,原核生物和病毒的數量平均有近400萬個和超過10億個,其中有很多都是致病菌。當黏液在海洋中飄動,它還會捕獲更多的細菌和病毒,促進多種病原體在水體中的傳播。而正是這些病毒殺死了原核生物,讓它們持續釋放出顆粒狀和大分子有機物,進而讓海洋黏液久久不散。

根據兩位土耳其科學家的記錄,2021年5月14日,這種黏液聚集體覆蓋了馬爾馬拉海約6平方千米的海面,並於5月24日達到最高峰,直到7月底才有所減少。在在漂浮長達數月的時候,2021年七月的一天,“海鼻涕”突然從海面上消失了。它們慢慢沉積到海底,覆蓋住了海底的沉積物,一直延伸了數千米。這些海鼻涕會在底棲生態環境中造成低氧或缺氧環境,導致珊瑚、海綿和扇貝等窒息,進而破壞海洋中的食物鏈。短時間內,它會嚴重影響海洋動物的生存、覓食和繁殖,而從長期來看,它會造成海洋的種群數量下降,破壞生態系統,並讓其恢復力下降。

4年之後的成效

當海鼻涕出現時,各種魚類會大量死亡,出海的漁民幾乎一無所獲,漁網也會被海鼻涕堵塞。而且由於海鼻涕氣味難聞,其中還有很多致病菌,這時的海水也不再適合游泳。作為一位在地中海區域活動的海洋攝影師,塔赫辛·傑蘭(Tahsin Ceylan)曾親眼目睹了2021年馬爾馬拉海的海鼻涕爆發的情況。在他拍攝的照片中,海鼻涕像一張網一樣籠罩著海底的海草。他表示,對於依賴海底的生物物種來說,這是一場悲劇,如果無法清理掉排入馬爾馬拉海的廢棄物,海洋生物將瀕臨滅絕——這片海域中的生態系統已經崩潰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

即使黏液災害結束了,影響也還在持續。今年1月,在一項發表於《環境微生物學》(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2021至2022年捕撈季節(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捕獲多種魚類和海產品(歐洲鳳尾魚、大西洋竹莢魚、深水玫瑰蝦和地中海貽貝等)的致病菌感染情況,包括大腸杆菌O157:H7、沙門氏菌、嗜水氣單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它們會導致腹瀉、腹痛、發熱,或者是更嚴重的症狀。





圖片來源於今年1月發表於《環境微生物學》的論文

研究發現,在黏液事件發生後不久的9月、10月和11月,所有海產品種類的平均總活菌數明顯較高,其中86%和100%的海產品檢測出大腸杆菌O157:H7和副溶血性弧菌。研究人員提示在使用這些海鮮時,一定要去除海鮮的內臓、用清水清洗、淨化貝類以及確保適當的烹飪時間和溫度。海鼻涕也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再次光臨馬爾馬拉海時,惡心的感覺似乎仍然會在心中升起。

而據去年12月和今年早期的一些報道,隨著水溫升高,天氣變暖,熟悉的“海鼻涕”又回到了馬爾馬拉海。2021年,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曾宣布要解決“海鼻涕”爆發的情況。不過,當時並沒有專門針對“海鼻涕”的清理辦法,而很多措施只是針對海面堆積的“海鼻涕“。而在去年12月,土耳其的政府部門和十多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召開會議,開始更深入地探討如何解決“海鼻涕“問題。其中十分關鍵的一點是限制污水的直接排放,采取更嚴格的管理,而更長遠的措施則是改善人口管理和污水處理系統。



幹淨美麗的馬爾馬拉海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2021年7月,衛報網站上發布了多張馬爾馬拉海海洋黏液爆發前後的對比圖片,這些圖片非常直觀地顯示海鼻涕爆發時的情況。如有興趣可以查看。

任何生物似乎都能嗅到合適的時機,然後瘋狂擴張,就像是一家狂奔向前的馬車。然而只有加以約束,它才可能避免墜入深淵。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0 秒